1950年2月至4月,王震將軍組織軍民擴建了從黑山頭(現(xiàn)為蜘蛛山)到安寧渠、青格達湖的和平渠。幾千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迎風冒雪運石修渠,轟動全城。為了早日完成任務,他們每天雞鳴出征,傍晚收兵,懷揣冷饃,多拉快跑。
1950年4月下旬,全渠竣工放水,渠水流量8立方米/秒,增加灌溉面積36000畝。這個工程當時是烏魯木齊地區(qū)最大的水利工程。
1950年9月至11月,首府各族百姓整修了市區(qū)段的和平渠。挖淤泥、鏟雜草,提高了渠水的利用率。1950年9月至1953年3月,又擴建了和平渠大渡槽到安寧渠段,使過水量增至14立方米/秒。
1951年,王震將軍指示:“盡快把烏魯木齊以北的荒原開發(fā)出來,建如同石河子一樣規(guī)模的墾區(qū)。”駐軍領(lǐng)導決定在五家渠和蔡家湖地區(qū)建立大型軍墾農(nóng)場。
1959年10月至1960年5月,對和平渠上段改線新建,和平東渠及下段擴建,使灌溉面由2萬公頃增加到2.66萬公頃。
1992年至1995年,和平渠上游延伸八一閘至大渡槽和下游東四支至安寧渠橋完成了混凝土防滲工程。
改造
造水環(huán)城
和平渠是烏魯木齊市唯一南北縱貫市區(qū)的輸水渠,擔負著城市防洪、輸水灌溉、綠化用水等重要任務,對調(diào)節(jié)城市氣候和美化環(huán)境起著重要作用。
2001年,烏魯木齊市有關(guān)部門明確了以“長藤結(jié)瓜”的形式串接公共綠地和濱水景觀,構(gòu)成了城市中心區(qū)“水繞城、路環(huán)城、綠滿城”生態(tài)景觀系統(tǒng)的改造指導思想。
“濱河園”:2003年年初正式啟動改造工程,從珠江路至錢塘江路段,和平渠首個試點工程——濱河園開工建設。2004年4月30日,珠江路立交橋至廣匯橋段的濱河園正式建成通水,并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
“和平園”:2003年10月,位于蘇州西路和阿勒泰路交界處路口段的和平園工程開工。“和平園”西與蜘蛛山相靠,東與太原路相鄰,中間有兩座高架橋穿過,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改造后的“和平園”形成公共水面6500平方米、綠化面積21500平方米。改造后形成寬水面、緩流速、長流水,也大大減少了過去因水流過急造成的溺水事件的發(fā)生,變害為利,為民所用,真正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理念。當時的烏魯木齊市領(lǐng)導楊剛、木拉提·尤努斯、黃公毅、隋吉平等出席了工程開工奠基儀式。2005年4月30日,和平園面向社會對外開放。
“綠水園”:2006年3月31日,和平東渠大寨閘至珠江路1.5公里渠段的和平渠改造景觀工程——綠水園正式開工。此項工程總投入3400余萬元,分兩期完成,一期先對渠體進行改造,二期建成人工湖泊,在綠地內(nèi)建設溪流等。綠水園總建設面積為14.1萬平方米,建成后,和平渠水面面積擴大8倍多。同時,建成后的綠水園比已建成的濱河園、和平園更加突出景觀生態(tài)效應。建成后的綠水園特色景觀有30余處,“揚帆起航”城市雕塑、噴泉、小溪、廊架、休閑茶座、健身廣場、綠島、湖泊、淺灘等景觀間建有親水臺階。同時,此段和平渠新添許多新的植被,如:阿勒泰睡蓮、蘆葦、新疆菱角、毛蠟等。2006年10月1日,綠水園正式向游人開放。
“風華園”:2006年5月,和平渠改造工程中規(guī)模最大的工程——風華園開工建設。該工程位于河灘路大寨閘附近,施工現(xiàn)場地勢凹凸不平、遍布戈壁沙礫。按照工程進度,要在20天內(nèi)完成平整場地17.2萬平方米,開挖土方6.7萬立方米,回填土方3.5萬立方米,外運土方3.2萬立方米,困難可想而知。駐烏某部率先請纓接下援建任務,挑選了50多名指戰(zhàn)員、26輛機械車輛,在施工現(xiàn)場安營扎寨。
戰(zhàn)士王連鵬是一名裝載機操作手,當時他的右腿剛動完手術(shù)不久,得知工程開工,他主動請戰(zhàn),在沒有副手替換的情況下,強忍病痛,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經(jīng)過戰(zhàn)士們的努力,援建任務提前10天完成。當年1月,往日的荒灘上,出現(xiàn)了一個環(huán)繞在10余萬平方米綠地上的人工湖。這成了烏魯木齊市南部窗口的第一水景,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處休閑觀光的生態(tài)公園。
風華園的建成,受益最大的莫過于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家住百樂苑小區(qū)的唐建軍2006年初決定在這里買房子時,家人、朋友都不太贊成,嫌周邊環(huán)境差,如今卻都佩服他有遠見。唐建軍更對自己的“超前”眼光很是得意,形容自己是“居西北大漠,享江南風韻”。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