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城區(qū)西郊搶救性清理發(fā)掘一座魏晉時期墓葬時,發(fā)現(xiàn)一件陶奔馬造型與上世紀60年代出土的銅奔馬很相似。 上世紀60年代,武威市區(qū)雷臺漢墓出土了一件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天馬”),因其造型獨特——凌空飛騰的駿馬與展翅飛翔的燕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匹橫空出世、風馳電掣般飛速前進的“天馬”形象,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曾在國內外轟動一時,現(xiàn)已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據有關專家介紹,此次出土的陶奔馬長58.5cm,高42cm,泥質灰陶。馬身、四腿及足踩的飛燕分別雕塑燒制后組裝為一體。馬呈奔跑狀,頭微左偏,頂飾雄性,雙耳聳立,雙目為陰刻、圓睜;鼻孔奮張,做張口嘶鳴狀;馬的軀干、前胸和后臀渾厚,造型樸拙,形體穩(wěn)健。馬背飾鞍,長尾飄舉,三足騰空,右后足踏一只飛燕,飛燕雙目突出,展翅回首。為保持馬踏飛燕的平衡,燕背有一與馬腹部相連的陶柱,使陶奔馬全身的著力點集中于陶柱與踩在燕尾的右后足上。陶奔馬造型雖比不上銅奔馬精美,但構思卻與銅奔馬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其造型、動態(tài)、騰空的三足及踏于飛燕背上的右后蹄均與銅奔馬如出一轍。 專家介紹說,從這座魏晉墓的構造規(guī)模,以及出土器物的時代來看,該墓葬要略晚于銅奔馬出土的雷臺漢墓。上世紀60年代武威銅奔馬的出土,曾引起史學界的很多爭議,特別是對他的命名和時代爭議很大。因此該墓葬及其文物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銅奔馬的命名、時代以及魏晉時期的葬俗、社會經濟、雕塑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