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弘化公主的墓志、出土的隨葬品以及墓葬的結構、形制等,可以看出吐谷渾民族的喪葬習俗。墓室為單室磚券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為斜坡式,甬道及墓室呈過洞式,以條磚疊砌,室內有棺床。隨葬物多以木器為主,并有漆器、陶器、瓷器、骨器、銅器以及大量的絲織品和金銀珠寶。在木器中,除男女侍俑反映了王族的奢華外,馬、駝及家禽之類隨葬較多,反映了吐谷渾民族“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室,以肉酪為糧”的游牧生活。
吐谷渾后來在漢人的影響下,境內興起了許多城堡,僅見于史冊者已有澆河城、伏俟城、樹墩城、鳴鶴城等,皆具有相當規(guī)模。因此,吐谷渾人實際上已是室居和廬居兩種形式并存的民族。
吐谷渾人的發(fā)式、服裝帶有復雜的多元文化色彩。吐谷渾男子結發(fā)。女子則依舊保持鮮卑祖俗,不椎發(fā),而是“披發(fā)為辮”。《魏書·吐谷渾傳》記可汗妻“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發(fā)于后,頭戴金花冠”。這種習俗更古老的故鄉(xiāng)是波斯,傳入吐谷渾以后其形制已有重大改變,進而東播中土,對后世,特別是對唐代婦女頭飾影響很大,多次成為唐詩中的吟詠對象。《晉書》記吐谷渾男子“通服長裙”,《魏書·吐谷渾傳》記:“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華夏,多以羅冪為冠,亦以繒為帽,婦人皆貫珠貝,束發(fā),以多為貴。”由于樣子別致、飄逸,至唐朝竟成為貴族婦女及宮女的常服。
同鮮卑、柔然等東胡系民族一樣,吐谷渾人原先也信仰薩滿教,后來始改宗佛教。由于吐谷渾兼受西域、南朝的雙方影響,所接受的是大乘佛教。
吐谷渾語言原屬阿爾泰語系東胡語族,后來因建國羌地,日益羌化,語言漸與藏語接近。但由于同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其上層社會長期以來一直通用漢語、漢文。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