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卜:踏歌而來 敲擊豪情

時間:2011-12-28 09:54來源:新疆都市報 作者: 文/黃適遠 圖/阿 點擊: 載入中...
 

  維吾爾族人手中有兩張馕,一張是滋養(yǎng)身體舒展四肢的食物的馕,一張是手中敲出生命和精神節(jié)奏的馕:達卜。在新疆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木卡姆、麥西熱甫中,達卜是主要的演奏樂器,無論男女男少,喜歡它的把它帶在袷袢里,有時就往腰上一插,遠遠看去像塊金黃的馕。農民們在田間地頭休息啃過了吃的馕,會隨手拿出這塊“馕”,讓精神進食。

  曬烤達卜

  今年夏天在巴楚縣阿瓦提鎮(zhèn)采訪,恰逢大雨傾盆,據當地的維吾爾老鄉(xiāng)說,已經幾年沒有這么大的雨了,這也導致當天拍攝歌舞的計劃成為泡影。

  “晴天”!第二天一早,隨行的攝影師小丁一聲大喊,睡意惺忪的我們陡然精神一振,睜開眼睛,果然,老天很配合地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大家抓緊時間趕到昨天去過的十六大隊二小隊的吾甫爾·卡德爾家里。

  吾甫爾老人看來早起來了,在自己的果園里已經鋪好了地毯,供參加麥西熱甫的大家伙使用。進門的時候,對面矮墻上掛著一個白花花的圓圓的東西,“誰把馕掛在哪里?”我嘟囔了一句,鄉(xiāng)里文化專干一瞧,不由大笑起來,“那不是馕,是達卜!”“啊”?我再定睛一看,果不其然,是達卜掛在那里。“昨天下雨了,達卜受了潮氣,曬一曬,音色好。”專干說完,我恍然大悟。

  這時,已經提前到的藝人們在墻邊生了一堆火,然后幾個人就開始烤達卜,真仿佛在烤馕一樣,好歌舞的維吾爾人的生命里果然有兩張馕啊。

  達卜溯源

  達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或許更早。達卜之所以叫達卜,是因它敲擊時發(fā)出“達”、“卜”兩種音得名。

  隋唐時期,達卜隨西域歌舞傳入內地。1759年以后,達卜列入清代的回部樂。長期以來,達卜廣泛流傳于民間,成為新疆維吾爾、烏茲別克、塔吉克和錫伯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樂器。漢語稱之為手鼓。在敦煌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的北魏時期壁畫中就有達卜的形象。在隋唐著名的健舞和軟舞中,達卜就已經是主要演奏樂器,可以說無鼓不成曲、無鼓不成調、無鼓不成舞。

  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各民族的達卜形制略有不同,各具特色,音色豐富,廣泛用于器樂合奏和民間歌舞伴奏。由于流傳地區(qū)的不同,形成特色各異的達卜演奏風格與流派。傳統(tǒng)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邊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彈音等。

  達卜制作不復雜,在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就有制作記錄:“回部樂達夫(即達卜),木框上以革,形如手鼓而無柄,徑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通鬃以黃面繪彩獅二,以手擊之。”現在鼓框為木制的圓框,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沿鼓框內壁釘有一圈小鐵環(huán)。

  演奏時,雙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擊鼓。手指敲擊鼓面不同部位,能發(fā)出音響有別的“咚”、“噠”之聲,表現力極為豐富。搖動鼓身,使小鐵環(huán)撞擊鼓框,亦能發(fā)出“沙沙”聲。

  達卜故事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有關“達卜”來歷的古老而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昆侖山下住著一群維吾爾族人。一年夏天,不知從何處來了一條十多米長的兇猛巨蟒。

  青年獵手達卜決心為民除害。他帶著食物、弓箭和長劍,到森林里尋找巨蟒。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達卜砍了一截松枝,彎成圓圈,蒙上羊皮,做成一個單面鼓。他一邊擊鼓一邊高唱。歌沒唱完,猛見一條大蛇從樹上向他撲來。達卜眼急手快,張弓搭箭,一箭射中了蟒蛇的眼睛。蟒蛇帶傷掙扎反撲,達卜被抽倒在地,撞在羊皮鼓上,只聽“咚”的一聲,蟒蛇受驚敗退。

  達卜發(fā)現了巨蟒的弱點,于是揮拳猛敲羊皮鼓,鼓聲如雷,蟒蛇受驚敗逃。達卜飛身舉劍猛劈,蟒蛇被攔腰斷為兩截,血液流干而死。

  人們?yōu)榱思o念達卜的功績,剝蟒皮做鼓,取名為“達卜鼓”。

  演奏豪情

  聽完了故事,再聽達卜鼓聲,是如此分外嘹亮。幾乎跟著脈搏和心跳一致,“咚咚”作響。 (責任編輯:鑫報)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