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啣山,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征,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啣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
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跡,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馬啣山氣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顯,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艷、山下綠波蕩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歷四季,十里不同天”。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志》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稱馬啣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 將“馬啣山”辟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啣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