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廟皆為供神奉仙,而座在冶木河之側(cè)池溝間的常山廟,卻獨敬著常遇春、沐英、徐達(dá)、李文忠等明代的18位將軍。歷朝歷代有比常遇春、沐英他們更為馳名的將軍,而他們卻為何被聳立在當(dāng)?shù)孛癖姷纳駢?/p>
常山廟其實是一種懷念的場所
; 常山廟立于池溝溪旁,背靠黃崖山,面對青崖。左眺可見白石山影,右望臥佛在目。站在廟前的時候,見額頂上常山廟三字,想著可能供著趙子龍。隨行的小李說不是,是常爺常遇春。廟名常山,所供并非常山趙子龍,而是洮河龍王常遇春。
到常山廟見到了守廟的張明義老人。張是東山村人,一年前才來到此地守廟,此前他一直在家種地,一個兒子三個孫子,過子過得滋潤。一年前他只身來此守廟。
張明義說,他的祖上是南京張家巷人。在冶力關(guān)的這幾天中,見到幾個人都稱自己的祖先居于南京。并說,現(xiàn)在生活在臨潭、岷縣一帶的漢族,原來是從南京等地遷移過來的。他們是常遇春、沐英、徐達(dá)、李文忠等明代的18位將軍部屬的后代,祖先們在平定西北后,或解甲當(dāng)?shù)厝∑奚樱驅(qū)⑸性诮蠢霞业钠拮觾号畟冞w到此地生活。這些將軍們與洮岷移民的后輩們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從遙遠(yuǎn)的江南遷移到西北以后,自然要修建神廟,供奉他們的先人們。再后來,將軍們在變成故人們之后,后世的子孫們自然地將他們的祖先或帶領(lǐng)他們先人南征北戰(zhàn)的將軍們尊奉為護(hù)佑他們的神靈。
這種世代延續(xù)下來的尊奉,其實是一種對于先輩的思念的方式,一種尋根問祖式的一種懷念,是一種中國民族式的祖先崇拜的祭祀形式。
常遇春被封為洮河龍王
在常山廟里,常春遇的塑像就被供在正中的大殿里。常山廟大殿背后的綠草中有一座碑,座碑是新立的,標(biāo)為封神榜,文字中卻屢次出現(xiàn)"敕封".上面明確無誤地將徐達(dá)、李文忠、常遇春、馬秀英、成世疆等人封為"龍王",其中常遇春被封為洮河龍王。
洮泯之地有"十八路湫神"之說,"湫神"就是龍神,被尊為每個村落自己的地方保護(hù)神,當(dāng)?shù)匕傩辗Q之為"佛爺".而"佛爺"而大多數(shù)是明代開國將領(lǐng),被當(dāng)?shù)匕傩跃礊樯?。這就和當(dāng)?shù)匕傩諏ψ约旱淖嫦日J(rèn)同有關(guān)。
后來在石廟村,我們見到一個叫盧文匯的老人,當(dāng)我們問起村邊那古老成墻的來歷時,老人順口就說:先人們趕走了韃子,就在這兒住下來了,一直到今天。
而張明義老人,架著梯子擎著蠟燭,從閣樓里為我們找出廟里收藏的常遇春在南京的墓地的照片,還有常遇春墓碑的拓片。他說:這些都是我們先人的物件,則我們敬仰的神明呢。而那些廟最開始的功能可能是敬先人之處,只是后來成為敬神之地。
民風(fēng)教化讓社廟社存在著
常山廟正殿之前有戲樓,張明義老人說,在廟會的時候這里演出的都是一些神戲或者勸教化的戲。而在正殿的兩側(cè),有三國七十二功壁畫。三國中那些英雄故事通過畫面,讓僻遠(yuǎn)之處少識文斷字的鄉(xiāng)民從中愛到教化。而更符合鄉(xiāng)村村民思想的便是正殿前的那些二十四孝圖,對民眾的勸化作用更切合鄉(xiāng)村實際。
從這種意義上說,社廟中的民風(fēng)教化也成為鄉(xiāng)村教化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