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西域木雕彩繪寶馬
新疆考古工作者從古墓中搜集了大量原始社會時期人形雕像主要是木雕的資料,通過研究分析后得出了一個頗為神秘的結論:這些毫無生命的雕像,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久遠的古代,在西域先民的意識中,都是一個個有形的靈魂。
民國二十三年(1934)瑞典人貝格曼在羅布泊西南的小河5號墓地發(fā)掘出3件木雕人像。兩女一男,這些人像高都在1.5米左右,如同真人;裸體,有的人呈直立狀,有的呈行走狀;頭部雕出五官,腿部雕出肌肉。男女性器官明顯夸張。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孔雀河下游七墓溝墓地發(fā)掘出一件石雕人像,3件木雕人像。均為半身像,高約20-30厘米。頭戴尖帽,臉形瘦長,梳短辮,垂于腦后。面部特征一般均未刻畫,或只是用紅、黑線道象征性地表示出眼鼻嘴的部位。通體觀察,除一件外,都明顯是女性形象:胸部雙乳豐隆,臀部肥大。
1986年哈密三堡烏不拉克墓地出土9件木雕人像,高均在20厘米左右。這里的木雕人像形態(tài)上明顯有兩類:一類只削出簡單的頭部,五官用小戳點表示;或頭戴圓帽,穿毛布長袍,腰用毛線捆扎,腳穿短筒皮靴;或頭戴尖頂帽,穿毛質布褲,腰系皮帶,褲角處綴皮以代皮靴,腰上掛皮鞘,內裝小銅刀、小銅錘等。另一類均刻出完整的人體,用點、線表示五官,并且刻意刻出男女性器官。除上述三處墓地外,考古工作者還在樓蘭古城及其附近地區(qū)的遺址、墓地,吐魯番盆地托克遜縣喀格恰克墓地,交河故城溝北車師貴族墓地等處發(fā)現(xiàn)木雕人像。
這些木雕人像除個別高20厘米左右外,大多數(shù)都比較小,高度都在10厘米以內。雕刻簡約稚拙,僅雕出人的頭、頸部分,五官也雕得很隨意,有的還涂了紅嘴唇。 人形雕像除了新疆地區(qū)外,在歐洲、西亞以及我國內地的一些原始社會時期的遺存中也有發(fā)現(xiàn)。追根溯源,它是史前人類原始宗教信仰的產物。先民們相信人有靈魂,且靈魂不死,死亡的只是靈魂暫時的棲息之所--肉體。盡管我們今天理解古人精神世界豐富內涵的全部,但真實的出土遺物,僅讓我們得以管窺其中的點滴信息。古人制作這些人形雕像,其目的是為了承載死者靈魂。每一個人形雕像就是一個靈魂的物化體,這些物化的靈魂有各式各樣的作用??脊虐l(fā)現(xiàn)的人形雕像隨葬,對死者是一種紀念,而對生者則是一種護佑。在古人的實際生活當中,這種以人形雕像為特殊載體的靈魂,還常常被“請”去參加社會活動。樓蘭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件木雕人像出土于一間房址中,人像下部被雕出小楔頭,可見當時能安插在某物件上并放置在一個特殊的位置,當時人們或許還曾面對著這個靈魂舉行過某種儀式。 包括新疆地區(qū)在內的我國北方的古代民族普遍信仰薩滿教,而且這種宗教信仰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
據(jù)民族學者調查,解放前,在信仰薩滿教的民族中盛行制作各種質地的人像,稱為“人偶”,這些人偶象征著各種不同的靈魂,它們有著不同的職業(yè)、功能、職權,并且有高低貴賤之分。
考古學家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像雕刻與薩滿教中的人偶崇拜,一源,一流,一脈相承,由于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的演變,薩滿教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史前人形雕像的出土與系統(tǒng)研究,使薩滿教早期最初的形態(tài)得到了十分有意義的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