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新疆微電影節(jié)之精河縣首屆農(nóng)牧民微電影展播側(cè)記
天天干農(nóng)活的精河農(nóng)民拍攝身邊事 用紅棗投票評選喜歡的微電影
大西北網(wǎng)6月19日訊 據(jù)亞心網(wǎng)報道 6月18日晚上9點,精河縣托里鄉(xiāng)浩圖那莫墩村文化院里開始熱鬧起來,音樂響起,村民開始自發(fā)地舞了起來,民族舞、交誼舞、恰恰……村里男女老少齊上陣。
這一晚來得人比往常來得人更多,“因為今天這里要放電影。”村民胡秋霞說:“今天放什么電影不知道,以前放過農(nóng)業(yè)知識的,也有故事片。”今年46歲的胡秋霞平常吃完晚飯也會到村里的文化院和村里的姐妹們一起跳舞,她對今晚要播出的電影充滿了期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色漸漸暗下來,投影打在幕布上,正好適合看電影。
主持人上場,介紹今晚要播出五部電影,并給每個到場的村民發(fā)放三顆紅棗,用于給自己最喜愛的三部電影投票。胡秋霞的興趣被提了起來,“還是不知道會放什么,但用紅棗投票挺好玩。”在電影播放前,胡秋霞跟自己的姐妹討論起來。
夜色正濃,電影展播正式開啟。一開場,最樸實最真實的話語傳來,大屏幕里的主人公都是自己身邊的人,“特別親切,特別真實。”人群中有議論,也時不時會傳出會心的笑。
到這時,村民們才知道展播的五部電影都是自己身邊的人,拍的身邊的事。今年52歲的丁琴蘭是精河縣托里鄉(xiāng)浩圖那莫墩村的村民,她拍攝的作品《時髦的墨奶奶》正是因為拍得比較紀實引得村民的掌聲和笑聲,還獲得了村民們51顆紅棗的鼓勵。
“墨奶奶是我的鄰居,七十多歲了,經(jīng)常在村里幫助大家,我覺得挺好的,就想把她拍下來,讓更多的人看到。”在電影播放之前,丁琴蘭心里特沒底、不自信,“之前沒搞過這個,天天干農(nóng)活的呢!”丁琴蘭新學的DV拍攝,拍完就交給縣電視臺的記者剪輯去了。
“看完自己拍的電影播放了,感覺如何?”記者問丁琴蘭。
“特別開心,大家也特別喜歡我的電影,我拍的就是最真實的生活。”
“以后還會拍嗎?”
“會,一定要拍,把好人好事傳下去,希望給大家啟發(fā)與幫助。”丁琴蘭說。
“一邊干活,一邊拍,看到有感覺了就拍。”今年30歲的靳徐男是精河縣托里鄉(xiāng)五大隊的農(nóng)民,平常就跟父母下地干活,家里種的主要農(nóng)作物有蔬菜、棉花等。
跟記者聊起自己拍的微電影,靳徐男就打開了話匣子:“平常都下地干活,沒有這么多時間,也沒有策劃,完全不懂這個概念,就是為了有個留念,想起來就拍,我拍的就是《快樂的老媽》,就把老媽平常生活給拍下來,下地干活、吃飯、參加村里的文藝活動,這些都有拍攝,都是些普通的生活片段。”
雖然拍了,但靳徐男的心里仍然沒有底,看了別人的作品,覺得都挺好的。說起自己為什么要以自己的母親作為主角進行拍攝,靳徐男說:“現(xiàn)在電視里播放了很多感人的片段,老人在家里惦記在外工作的孩子,看了很有感觸,我老媽就在我的身邊,我就想把她拍下來,其他的也沒想,給別人有個啟示吧,大家看到了肯定會有一些感觸,都是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現(xiàn)在我們村很多人都在拍。”
其仁巴特,今年34歲,他的作品《我為機械狂》也進行了展播,“這是我第一次用DV拍東西,以前沒受過專業(yè)的訓練,第一次拍感覺特別有趣,能把人走過的路程和生活的經(jīng)歷都拍下來,很有意義。到老的時候,翻出來看的時候,感受年輕時候的艱辛奮斗歷程,那是一種幸福感。”
“我認為,這些作品其實也是我們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研究過程中一直力求解決的問題。”看完精河縣農(nóng)牧民拍攝的這些微電影,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新疆影視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飛談起了自己的感受:“大家都知道‘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但過分脫離生活本我的狀態(tài)致使現(xiàn)在很多的作品不得人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能夠解決更復雜的認知誤區(qū)。”彭飛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農(nóng)牧民拍攝的作品就達到了效果。“他們用最樸實的鏡頭,體現(xiàn)出最真實的民眾生活常態(tài),而這些常態(tài)是比過份修飾過的藝術(shù)作品更能得到人心的。”
精河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溫雪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舉辦農(nóng)牧民微電影節(jié),就是為了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用農(nóng)民身邊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來教育身邊的。”
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4-06/19/content_4608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