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西行 筑夢天山--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新疆紀實
有一種感動叫做付出,有一種精神叫做奉獻。
2003年啟動以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簡稱“西部計劃”)已走過13個年頭,累計有20多萬名高校應屆畢業(yè)生響應時代號召,集結到祖國西部熱土展開追夢之旅。
去年,又有一批有志青年懷揣夢想的接力棒,從齊魯大地山東英才學院等學校奔赴天山南北,在廣袤大地和基層實踐中激昂青春,奉獻自我。
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如今,他們播撒的一顆顆“愛”的種子,已然生根發(fā)芽……
“趁年輕,我要做點想做的事”
阿克蘇地區(qū)烏什縣依麻木鄉(xiāng)汗代克吉然村幼兒園,志愿者毛孝兵正在教孩子們漢語。
去年他從山東英才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后,參加西部計劃來到南疆支教,成為邊境線上首位“漢語外教”.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件棘手的問題--語言不通,孩子們不會說漢語。
依靠會國語的維吾爾族教師幫忙,并跟孩子們學習維吾爾語,毛孝兵最終克服了困難。
如今,和孩子們基礎交流已經(jīng)沒有障礙。他告訴記者,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背誦一些《三字經(jīng)》了。
不僅在自己本職工作上盡職盡責,毛孝兵還將志愿者年輕、富有朝氣的精神狀態(tài)和活躍的發(fā)展理念帶到村子。
汗代克吉然村交通不便,水質(zhì)差,風沙大,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單一,村民收入較低。毛孝兵籌劃為村民脫貧致富做點什么,他想到一個點子:通過勞動力轉(zhuǎn)移,讓村民在務工上增收。
想到了就要付出實踐去實現(xiàn)。毛孝兵和住村干部鼓勵村民外出務工,他們掙了錢回來后,逐漸改變了村民的舊觀念?,F(xiàn)在,許多村民開始主動外出打工。
當?shù)亟M織部門曾想將毛孝兵調(diào)到條件較好的縣城,他拒絕了,“舍不得這里的孩子們,看到他們的改變,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服務期滿,毛孝兵續(xù)簽了一年,“這里空間大機會多,趁年輕,我要做點想做的事。”
持有同樣想法的志愿者,在新疆還有很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團委副書記楊騫告訴記者,這批西部計劃志愿者特別有責任感,特別能吃苦,特別有思想,實實在在地為新疆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用心用情奉獻青春和汗水”
春夏之交,喀什地區(qū)伽師縣縣委大院里,百花盛開,一片姹紫嫣紅,蝴蝶、蜜蜂流連其間,不舍離去。
姜昊君卻無暇欣賞此番美景。
戴著大框眼鏡,穿著格子襯衫,同往常一樣,端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他正在一絲不茍地組織材料。
“這些材料理論性和指導性很強,對于我來說很有挑戰(zhàn)性,需要思維的轉(zhuǎn)換。”自從去年5月份調(diào)到現(xiàn)在的崗位,他便與公文寫作“杠上了”,“我喜歡挑戰(zhàn)。”
姜昊君是山東英才學院首批參加西部志愿的畢業(yè)生,2011年來到新疆。
2013年1月,他考上了莎車縣伯什坎特鎮(zhèn)人民政府公務員,在農(nóng)辦工作,在村里住了四個月,期間與村民一起種地、栽巴達木、種植大棚。
“在田間地頭與農(nóng)民一起種地,打交道,那四個月維吾爾語進步最快。”姜昊君說,掌握了語言,和村民的交流更加方便,雙方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村民見到他都會打招呼,還經(jīng)常拉他到家里吃飯。
“有一次干完活,村民送涼皮給我們吃,盛情難卻,再三推辭之后只好接受了。”他說:“村民就是這么淳樸。”
還有很多事情都讓姜昊君感動,他把別人對他的好牢記在心中。一次扭傷了腳,縣里一位團委領導隔三差五去看望,對他說:“你一個人來這么遠的地方,沒有人照顧,不關心照顧你我怎么跟你的父母交代?”
“運氣好,碰到了好領導。”他對自己說,既然來到了這里,就要用心用情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姜昊君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工作,他的努力同樣收獲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點贊”.
西部計劃志愿者每到一處,都得到了當?shù)攸h委、政府的關愛支持,受到了基層單位的普遍歡迎。大多數(shù)已成長為各自崗位的業(yè)務骨干,有些通過考試,走上了公務員崗位,抒寫人生新的篇章。
“為了這片藍天綠草,我要留下!”
面前這個愛笑的“90后”女孩,戴粗框眼鏡,穿一身牛仔。
她是廣西女孩龔小梅,山東英才學院2011級市場營銷專業(yè)畢業(yè)生,2015年來到烏魯木齊縣甘溝鄉(xiāng)綜合治理辦公室服務。
“沒通知父母,‘擅自’參與了西部計劃的網(wǎng)上預報名,結果,選上了。”龔小梅說,父母看到一些新聞覺得新疆不穩(wěn)定,不希望她來,但她覺著自己還年輕,需要歷練歷練。
2015年8月,龔小梅初次來到烏魯木齊縣,沒人陪伴,語言不通,物資匱乏,她感到很沮喪,開始后悔,產(chǎn)生了回家的念頭。“那時就是個‘小女孩',躲在被窩里流淚。”
后來,在領導的關心幫助和哈薩克族牧民的鼓舞下,她逐漸適應當?shù)厣鐣腿粘I睢?/p>
剛開始工作,龔小梅就接下了甘溝鄉(xiāng)8個村3個社區(qū)6000人的入戶走訪工作,常常要和同事們一起到村里了解情況,并撰寫材料。
“加克西”(“好”的意思),到牧民家入戶走訪,大家圍炕而坐,用簡單的哈薩克語進行交流……
工作一年下來,說起當?shù)氐哪撩窦彝デ闆r,龔小梅都“門兒清”.
這讓她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于是,服務期滿后,她決定再堅持一年。
龔小梅說,和善的哈薩克人,遠處美麗的天山、藍天、白云,腳下的綠草,都讓她難以割舍。
“這里就是我們的家”
孟鵬、策芳慧這對90后“情侶檔”志愿者,去年從山東英才學院畢業(yè)后,來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14師47團團委和農(nóng)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工作。
剛工作不久,他們便組織志愿者開展各種文體活動,“三八”婦女節(jié)跳廣場舞、“五四”青年節(jié)表演手語版《感恩的心》……
兩人還參加了團里的志愿服務隊,每周為敬老院老兵打掃衛(wèi)生,陪他們聊天,給敬老院增添了歡聲笑語。
工作生活中,兩人很快有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朋友。
孟鵬說,“去巴扎買菜和水果,他們都會送葡萄干、香蕉,平常維吾爾族朋友也會送蘋果、梨、葡萄。”
8歲維吾爾族男孩努爾扎提·乃比江生活在單親家庭,父親平時忙,沒時間照顧他。孟鵬和策芳慧了解情況后,主動擔負起照顧努爾扎提生活、學習的責任,給他買了新的碗筷、毛巾等生活用品。
“他把這里當成了自己家,放學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吃飯。”策芳慧說,平時小家伙喜歡膩在兩人身邊,他們一邊陪他玩,一邊細心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就像對待“兒子”一樣。
“這個’兒子‘我們會一直照顧下去。”孟鵬說:“這里就是我們的家。”
他告訴記者,他們已經(jīng)申請續(xù)簽,計劃扎根在這里。
從“用比較短的時間經(jīng)歷另一種生活”到“不舍得離開”,這種轉(zhuǎn)變道出許多志愿者的心聲。就像一位志愿者在日記中寫的那樣:好不容易來了,不想就這么簡簡單地離開,最起碼要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
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大地不言,自是一種廣漠。西部計劃的接力棒還在延續(xù),英才學子也將繼續(xù)在西部這片美麗大地上施展才華、揮灑絢麗青春。
他們,已經(jīng)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