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百余年來追求的光輝夢想。實現這一夢想,必須付出艱苦努力。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撐。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振奮兩個方面的民族精神尤為重要:一個是進取精神,也就是古人說的自強不息精神;另一個是創(chuàng)新精神。有了這兩種精神的支撐,中華民族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執(zhí)著追求和實現偉大夢想。
中華民族曾以燦爛的文化屹立于世界,到了近代卻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這一方面與外敵入侵有關;另一方面,從國家內部看,封建制度發(fā)展到后期,沒有激發(fā)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機制,相反卻有種種制度、體制以及習俗上的限制束縛了人們。民族復興需要的不屈不撓的進取心、上進心和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精神,至此被大大削弱。直至今天,振奮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仍然是中華民族發(fā)展振興的迫切要求。
怎樣振奮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需要進行比較和確立參照系。以國家民族論,就是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置身于各國、各民族互相交流合作、相互競爭的世界大潮之中。人類歷史并非一開始就是世界歷史。直到近代資本主義階段,被卷入世界市場的各個國家才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物資交流、人員往來,進而發(fā)生文化碰撞。這些國家打破閉關自守狀態(tài),與其他國家聯(lián)系日益緊密,逐步融入世界,人類歷史也逐步發(fā)展為世界歷史。中國被卷入世界歷史,可以說在鴉片戰(zhàn)爭后即已開始。對于伴隨著列強侵略而來的西學,中國人有一個從抗拒到學習、甄別的過程。五四新文化運動讓中國人的世界歷史意識達到了新高度,這對于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俗話說,當局者迷。我們生長在本民族文化的環(huán)境中,不容易看清這個文化的全貌。只有超出本土文化的局限,對世界文化有所了解,具備世界眼光,才有可能對本土文化有更清楚的認識。廣泛參與世界文化交流與競爭,揚長避短、棄舊添新,是振奮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凡是中華民族確有的長處,決不會喪失,只會發(fā)揚光大。
如今,中國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飛躍。從國際看,世界各國既需要攜手應對發(fā)展問題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挑戰(zhàn),又存在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重構國際規(guī)則的激烈競爭。在這一新形勢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對外開放,是在與世界各國平等相處、自由往來的基礎上,選擇吸收自己需要的東西,同時把自己優(yōu)秀的東西貢獻給世界,促進世界各國、各民族良性互動。我們應把振奮進取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同擴大對外開放結合進來,尊重各國的歷史特點、文化傳統(tǒng),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fā)展道路,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增強中華文明的生機活力,強化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