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所以我認為,遼軍這樣無所顧忌的南下是有原因的。
宋遼戰(zhàn)爭 資料圖
本文由鳳凰網歷史頻道專欄作者阿越供稿
對于北宋期間,戰(zhàn)爭補給最生動最可靠的記載,毫無疑問來自于沈括。因為沈括親自參加過對西夏的戰(zhàn)爭,而且是務實的官僚,屬于技術派,他的記載如果也要被懷疑,那真是沒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沈括記載了宋軍的補給情況。
他說,宋軍每天的口糧標準是兩升。這個說法被另一個宋人的說法證實,宋琪說,宋軍自帶一斗麥,兩半生谷,給馬每天吃兩升生谷,可以堅持“旬日”,就是十天。宋琪的口糧標準是人每天一升麥子,馬兩升生谷。表面上看,有點矛盾,實際上可以理解。宋琪是宋太宗時代,沈括是神宗時代,生活標準天差地遠,軍隊的口糧標準有提高是正常的。當然,也可能是吃麥比吃米省。
我們由這兩條信息,可以斷定,戰(zhàn)士每天兩升米或者一升麥,戰(zhàn)馬每匹每天兩升生谷。
沈括又說了,打仗的時候,一個士兵一個民夫,民夫背六斗米,戰(zhàn)士帶五天干糧,兩個人吃,每天吃四升,十八天吃完。干糧估計是備萬一或者增加伙食的。一個士兵兩個民夫,可堅持二十六天。(第八天時吃完一個民夫帶的,給六天糧打發(fā)回來。)一個士兵三個民夫,可堅持三十一天。也是吃完一個民夫的就打發(fā)回來。
這是很重要的信息。這是宋軍的第一手資料,對于沒有記載的遼軍的情況來說,也可以推測。
遼軍的補給會怎么樣呢?
我們看遼軍的編制,一個正兵,兩個家丁,三匹戰(zhàn)馬。宮衛(wèi)騎軍標準編制。糧草兵器自帶。
從宋軍的情況來看,如果戰(zhàn)爭的時間不長,完全可以實現。
假設遼軍有宋軍的生活水準(實際上這可能很低),三人三馬,每天要吃六升米六升生谷。哪怕只是靠家丁來背,馬吃的馬馱,二十六天的補給輕松解決。沈括說,如果用牲畜來背,負多費少,但是他認為這樣容易導致牲畜瘦死,這對宋朝來說,損失太大。但這個問題對遼軍來說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們保守估計。按宋軍的口糧標準,遼軍自帶糧草堅持兩個月,輕而易舉。如果他們的家丁,實際是正兵的家奴待遇低一點,比如只能吃個半飽,三個月是可以解決的。
為什么我說是三個月呢?
因為歷史上遼軍的戰(zhàn)爭,他們幾乎都是打三個月左右。只要是他們主動發(fā)起的,時間都差不多。
而歷史上,遼軍攻宋的時候,城市攻得下就攻,攻不下就繞道繼續(xù)南下。好象他們從來不怕被人斷糧道似的。眾所周知,遼國出兵規(guī)模大得嚇人,因糧于敵打草谷只是早年的傳說,你再不把宋軍當人看,后面留著一座座城池,還有宋軍,如果有人在后面運糧草,真的不怕被斷了糧道?
所以我認為,遼軍這樣無所顧忌的南下是有原因的。
“老子只打三個月,老子沒糧道。你斷我后路可以,斷我糧道沒有。”或者至少說,對糧道的依賴性不高,在遼軍的戰(zhàn)爭方式中,后方運糧補給和打草谷一樣,應該只是輔助手段。
另外,他們的武器也是不用補給的。這個毫無疑問。因為他們每人帶四張弓,四百枝箭。要弓斷箭盡,三個月內完成這個任務,實在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