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伊朗的年輕一代既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又不排斥現(xiàn)代事物。圖為徳黑蘭青年在電腦前工作。新華社
“我的留學申請件想必也在空中飛舞”
伊朗年輕人在各國使館前的抗議活動非常頻繁,只要伊朗與哪個國家關系出現(xiàn)摩擦,很快就有人前往這個國家的使館前抗議,但這種抗議并非完全自發(fā),基本全為政府或政界勢力所組織
《國際先驅(qū)導報》記者杜源江發(fā)自德黑蘭 伊朗與西方近段時間的緊張仍在持續(xù),而這一切源于11月29日的“闖館”事件。
當天,英國駐德黑蘭使館前的抗議者開始時并不很多,約三百人。很快,抗議人群喊起“打倒英國”、“打倒美國”等反英美口號,一些示威者高舉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nèi)伊的巨幅照片和“英國去死”等標語。
英國使館大門前,是一條中間有隔離欄的雙向馬路,示威者開始全部集中在使館門前馬路的對面一側(cè),警察禁止示威者和媒體記者“越界”前往英國使館所在的馬路另一側(cè)。
出人意料。突然間,大批示威者擁過馬路,沖向英國使館大門,英國使館前聚集的人數(shù)不經(jīng)意間達到千人之多。一些人開始翻越英國使館大門。一名騎在使館大門上的示威者嘗試解開鎖住大門的鐵鏈。
越來越多的人翻過使館大門,一些示威者登上使館內(nèi)一座建筑物的屋頂,抱起屋頂上的衛(wèi)星電視天線“鐵鍋”向大門外拋去,使館大門口的攝像頭也被打碎。一名經(jīng)常在各種抗議場合出現(xiàn)的女子身披伊朗國旗,對著外國媒體記者的照相機和攝像機高喊反英口號。
……
這一幕,讓人聯(lián)想起1979年伊朗學生占領美國大使館的往事。為什么沖擊外國使館的總是學生和年輕人呢?
事實上,伊朗年輕人在各國使館前的抗議活動非常頻繁,只要伊朗與哪個國家關系出現(xiàn)摩擦,很快就有人前往這個國家的使館前抗議,但這種抗議并非完全自發(fā),基本全為政府或政界勢力所組織。在抗議現(xiàn)場,經(jīng)常能見到熟悉的面孔,示威者甚至會和一些熟悉的媒體記者打招呼:“好久不見,最近好嗎?”
闖館的是“動員窮人組織”成員
事件緣起伊朗議會。
11月27日,伊朗議會以壓倒性結(jié)果通過一項關于降低伊朗與英國外交關系的議案,以抗議英國向伊朗施加政治和經(jīng)濟壓力。伊朗憲法監(jiān)護委員會次日批準了議會通過的這項議案。根據(jù)該議案,伊朗外交部須在兩周內(nèi)將伊朗與英國的關系從大使級降至代辦級,議案還要求伊朗政府將兩國經(jīng)貿(mào)關系將至最低水平。
29日抗議當天,《國際先驅(qū)導報》記者試圖采訪幾名示威者,請他們談談對英國制裁伊朗的看法。記者一連問了差不多10名示威者,結(jié)果都碰了一鼻子灰,無人愿意接受采訪。在現(xiàn)場,有一些年輕男孩用圍巾圍住整個臉部,只露出眼睛,頭上戴著帽子,顯然不愿意被攝像機或照相機拍到。
隨著過往路人和看熱鬧人的加入,英國使館前聚集的人多了起來,現(xiàn)場還有一些身著便衣的秘密警察。就在記者忙著在一個高臺上拍照時,一位秘密警察指著記者說:“你下來。”由于經(jīng)常遭警察盤問,記者已非常熟悉這種情況,立刻出示了自己的采訪許可證。警察說:“你剛才拍照時拍了我的朋友。”“誰是你朋友?我是在拍現(xiàn)場的全景,不知道哪位是你朋友。”
這名警察指著記者所拍攝的一張照片說,“這就是我朋友”。定睛一看,原來他說的是照片中人群最前面的一位便衣警察。在他的要求下,記者不得不刪掉了這張照片。
一些示威者砸碎英國使館大樓玻璃并翻窗入內(nèi),找到一些文件向空中拋撒,還有示威者從大樓中帶出電腦主機等辦公設備,扔向遠處。一名示威者找到一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畫像拿在手中炫耀。一些媒體攝影記者也跟著沖進英國使館拍照。
實際上,參加這種示威的年輕人,并非伊朗普通的學生和年輕人,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屬于巴斯基(“動員窮人組織”)成員。伊朗政府聲稱,全國巴斯基成員達數(shù)百萬。巴斯基由伊朗已故最高領袖霍梅尼于1980年創(chuàng)建,其主要宗旨是“捍衛(wèi)伊斯蘭價值觀”以及“在危機時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
年輕人反以但并不反英美
沖擊英國使館并非伊朗普通民眾的情緒表達,而只是受到政治操縱的巴斯基成員“做過了頭”。其實,伊朗的普通年輕人并不恨英國,甚至不恨美國,他們只恨以色列。很多民眾,尤其是大城市的富裕階層,經(jīng)常前往英美及其他西方國家旅游、學習等。
伊朗各大高校的大學生當中,許多人希望到英國、加拿大、德國、美國等國留學。但由于遭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制裁,伊朗學生到國外留學的渠道越來越窄,這讓很多學生非常焦慮。
《國際先驅(qū)導報》的伊朗雇員哈桑說,一名跟隨他學習英文的學生前不久向英國大使館申請簽證前往英國留學。這名學生請哈桑做他的留學申請推薦人,并請哈桑撰寫推薦信。由于哈桑忙于報道英國使館遭沖擊事件,因此打電話要求推遲雙方約見的時間,這名學生在電話中回答說,“沒關系,你忙你的,我看到示威者闖進英國使館并把一些文件亂扔,我的文件應該也在空中飛舞,我想申請英國簽證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一時半會是沒戲了”。言談中,可以感受到這名伊朗學生對“闖館”事件并不認可。
在伊朗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中,不少人曾在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一群體顯得非常時尚和開放,他們說著流利的英語和法語等,私下談話時非常大膽。其中很多人選擇和西方人結(jié)婚,定居國外。“我已經(jīng)在英國定居了,但我最愛的還是伊朗。”本報記者在一家飯店碰到一名在英國做生意的伊朗商人,他這樣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伊朗年輕人、尤其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群體并不認可“闖館”事件。德黑蘭小伙子阿里說:“我認為,我們本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對話而非攻擊使館來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可以選擇以和平方式驅(qū)逐英國駐伊朗外交官。”
網(wǎng)聊是很多青年的愛好
因為伊朗實行嚴格的伊斯蘭法規(guī),全國沒什么娛樂設施,禁止人們開派對聚會,女性被禁止在公開場合唱歌跳舞,因此伊朗年輕人的生活顯得比較單調(diào),在缺乏大眾娛樂設施的情況下,上網(wǎng)是很多伊朗年輕人的愛好,也成為他們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
在首都德黑蘭,幾乎所有年輕人都通過“翻墻”訪問被禁的“臉譜”(Facebook)社交網(wǎng)站。一有空閑,他們立刻就登錄“臉譜”網(wǎng)站,瀏覽新聞,記錄心得,和朋友聊天。25歲的瓦希德是一名攝像師,已婚的他性格活潑開朗,不管走到哪里,他總是不忘記拍幾張照片,馬上傳至“臉譜”,隨時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生活。
德黑蘭年輕姑娘和小伙子們,和其他許多國家的年輕人一樣喜歡穿牛仔褲。有的姑娘則是上身裹著黑色罩袍,罩袍下面卻穿著牛仔褲。可口可樂、蘋果電腦、蘋果手機等美國品牌深受伊朗年輕人青睞。
按規(guī)定,伊朗婦女的頭巾必須遮住全部頭發(fā),上衣長度必須蓋過臀部,不許讓丈夫和家人以外的男子看到除手和臉部以外的任何部位。盡管如此,但在首都德黑蘭,許多愛美的年輕姑娘戴著五顏六色的頭巾,甚至穿著涼鞋,露出染了色的腳趾甲,她們的頭巾只遮住一半頭發(fā)。這些年,“風氣警察”對著裝規(guī)定也逐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由于長年遭受制裁,在伊朗工作、生活或旅游的外國人很少,尤其是極難見到西方人,因此當外國人在大街上行走時,經(jīng)常會有人和你打招呼,甚至招呼你去他家做客,喝茶聊天。
年輕人喜歡談論時局
在首都德黑蘭,和中國的“北漂”一樣,有許多背井離鄉(xiāng)前來追夢的年輕人。德黑蘭房價接近北京,房屋租金更是超過北京,物價也比北京高出很多,但德黑蘭人均月收入?yún)s只有四、五百美元。一名在伊朗學習波斯語的加拿大女孩說,德黑蘭的物價甚至高于加拿大的大城市。“他們那么低的收入,究竟依靠什么維持生計呢?”她迷惑不解。
27歲的禮薩來自伊朗圣城馬什哈德,他已在德黑蘭工作5年,是一名自由職業(yè)攝影師。他在德黑蘭租了一間月租500萬里亞爾(1美元兌換1.36萬里亞爾)的公寓。用自己幾年的積蓄買了一輛價格約為8000美元的汽車。除此之外,他還得支付一部分妹妹上大學的費用。“工作這么多年,我現(xiàn)在一點積蓄也沒有了,我準備另租一處便宜點的房子,現(xiàn)在房子的租金太貴了,我吃不消。”
今年25歲的賈瓦德開了一家網(wǎng)絡公司,從事網(wǎng)站制作的業(yè)務,公司有二十幾名員工。雖然公司業(yè)務不穩(wěn)定,但他對公司的未來發(fā)展充滿信心。“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速度誰也擋不住,目前公司成本很低,運轉(zhuǎn)沒問題,公司的業(yè)務以后肯定會好起來。”
?。常睔q的阿里畢業(yè)于著名的謝里夫理工大學,這所大學被稱為伊朗的麻省理工。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他畢業(yè)后到一家工程公司工作。“一年多后我離開那家公司了,因為在那里沒有發(fā)展?,F(xiàn)在我在父親的公司工作,輕松而自由。”
伊朗年輕人喜歡談論政治,每個人都對政治局勢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政府對媒體的嚴格控制,年輕人很怕接受采訪,尤其是不愿接受外國媒體的采訪。
也不能否認的是,伊朗人有著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盡管當前伊朗的年輕人并不敵視英國等西方國家,但如果伊朗與西方關系持續(xù)惡化,不排除會有一些普通的伊朗民眾轉(zhuǎn)而仇視英國以及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