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中國油畫的發(fā)祥地,嶺南油畫是中國油畫中不可缺少的一支。本月20日將于廣州大學城博物館舉行的“首屆中國嶺南油畫(穗港)小幅精品展”,是“中國嶺南油畫大美術工程”系列活動之一。
油畫在明朝已進入廣州
絕大多數(shù)人以為,油畫傳入中國,應當是清朝的事情。其實油畫在明朝年間已進入中國,至今有400多年。據(jù)史料記載,油畫經(jīng)由廣東傳入中國內(nèi)地的確切時間為1579年,從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將西方的彩繪圣像畫攜入開始。由于油畫細節(jié)精致、造型逼真,且中國皇室對西方人的衣飾穿戴很好奇,宮廷很快接受了這種西洋繪畫。
廣東在明代是對外通商口岸,來自西方各國的傳教士匯聚。他們原本希望通過圣像畫的流傳,達到傳教的目的。很多傳教士除了在澳門等地繪制大量油畫,還在嶺南地區(qū)招收中國弟子,為油畫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據(jù)《中國明清油畫》載:“1582年8月7日,他(喬瓦尼)和利瑪竇、巴范濟等八名傳教士到達中國澳門,開始在澳門學習中文并傳授油畫。1583年,應畢方濟之邀,為澳門大三巴教堂繪制油畫《救世者》,這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繪制的第一幅油畫。”隨后的十幾年,喬瓦尼曾到日本培養(yǎng)學生,后來日本下令禁教,他再次回到澳門,并在圣保祿修院設立繪畫學校,教授西方油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傳授油畫的美術學校。
游文輝,1575年生于澳門,學習油畫后隨利瑪竇到中國各地傳教,并把油畫這一概念帶到各地。1610年,他為利瑪竇繪制了一幅半身像,《利瑪竇像》現(xiàn)傳為中國人所繪制的第一幅油畫,保存在梵蒂岡耶穌會總院檔案館,成為嶺南油畫起源的見證。
最早到外國學油畫的廣東人
1910年前,中國有四個青年最早到外國學油畫,其中兩位是廣東人:一個是李鐵夫(1869年—1952年),另一個是馮鋼百(1883年—1984年)。
李鐵夫是鶴山人,先去加拿大謀生。1887年,得親人資助去英國阿靈頓美術學校讀書。上世紀30年代他回香港,生活十分拮據(jù)。有一個畫家拜訪他,留下一段回憶:他“似甚清寒,獨個孑居在一間陋樓中,(還)保持著一種習慣每晨板定上茶館一次,獨個深思著坐兩個鐘頭……好像飽受風塵仍不失一點藝術家的神氣”,就是這種默默無聞的態(tài)度,他完成了《未完成老人像》、《斗牛士》、《老醫(yī)生》等經(jīng)典的油畫杰作。雖然李鐵夫對中國油畫發(fā)展的貢獻不像后來徐悲鴻等人大,但他出國時,徐悲鴻和劉海粟等還不到10歲,可見李鐵夫的先驅作用。
馮鋼百原籍新會,6歲起就喜歡涂抹,據(jù)說還替祖父畫了像。14歲起,到廣州“彩祥綢衣公仔鋪”當學徒,有廢紙可以利用,于是拜師學“寫真”(人像),三年后果然可以靠寫真糊口。
20歲那年,馮鋼百經(jīng)同鄉(xiāng)介紹到墨西哥,當過洗衣工人,到餐館洗過盤子。后認識一個愛好美術的工友,一起到博覽館參觀,被那里珍藏的意大利、法國、德國等美術名家的作品深深吸引住。從此,一有空就去美術館臨摹,還在下班之后到學校上課,得到墨西哥大畫家刁文的賞識。刁文推薦他到墨西哥國立美術學院,5年后,他成為專業(yè)畫家。他的一幅《意大利河》本是臨摹作品,但描繪相當逼真,一個銀行家想以高價收買,他卻送給紐約博物館。
此外,陳抱一1913年東渡日本,后進入東京美術學院,主要研究西畫創(chuàng)作;胡根天1914年進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學習。同時期的還有關良、司徒喬、余本、林風眠等,大多留學歐洲或日本,回國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或美育事業(yè)。由于受國外美術教育的影響,他們回國任教后普遍在美育課程基礎上添加西畫課程,重點教授透視法。
廣州第一個西洋畫傳授團體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10月由胡根天、馮鋼百等人組織成立的“赤社美術會”。“赤社”成員全部是留日和留美的學生,成為廣州第一個西洋畫研究、創(chuàng)作及傳授的美術團體。到1922年,作為全國最早一批公立美術學校的“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成立。“赤社”及該校的發(fā)展,為廣東近代西洋畫的活動掀起高潮,更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中國嶺南油畫的中堅力量。后來,因為“赤”與當時避諱的“赤化”相近,故改為“尺社”。
“赤社”成立時,在永漢北(今北京路)市立師范學校(在今北京路新華書店對面)開過一個繪畫展覽會,展覽油畫、水彩畫、木炭素描等。對看慣水墨國畫的人,可以說是耳目一新。
美術學校故址在今人民公園東北角。這間學校是當時廣州政府正式設立的美術學校,省長廖仲愷執(zhí)筆書寫校名,可見對現(xiàn)代美術油畫的重視。
* * *
歷經(jīng)四個世紀的風雨,嶺南油畫從最初臨摹西方的單純寫生肖像畫,到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巨幅創(chuàng)作,再回到思考生活與追求的探索中,留下了自己多元、包容、個性強烈、新人輩出的獨特歷史。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