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不僅創(chuàng)建有史以來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也給后世留下無數(shù)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處,更是謎中之謎。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里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并非危言聳聽。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從4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后繼、苦苦尋覓的原因。
日前,銀川市民王景武先生和記者聯(lián)系,經(jīng)過其40年的潛心研究和實地勘察,多種證據(jù)和佐證表明,成吉思汗就埋在賀蘭山插旗口。
如果這一說法屬實,無疑是一個轟動性的發(fā)現(xiàn)。
據(jù)王景武先生介紹,從1971年開始,他便開始研究和了解蒙元歷史和尋找蒙元時期失蹤的元陵和成吉思汗墓。1989年,王景武毅然辭去地質(zhì)部門的工作,從此踏上尋找揭秘蒙元歷史的道路。
據(jù)王景武的介紹,目前考古專家對成吉思汗墓地確切位置的圈定,比較認同的有4個地點。一是蒙古國境內(nèi)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nèi);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寧夏境內(nèi)的六盤山。但這些都只是推測,至今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來證明。
那么,王景武的證據(jù)和佐證能否解開這個謎底呢?
“要解開成吉思汗墓的謎底,必須從尋找元上都開始。”面對記者,王景武合上厚厚的《元史》說:“一般認為,元上都位于現(xiàn)在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但從考證結(jié)果看,這一說法并非屬實”。
“元上都”的意思是指皇帝的寢陵。只有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墓地和元朝各皇帝寢陵所在地,才稱得上元朝的上都。
1256年,忽必烈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建立宮城。歷時三年,命名為“開平府”,五年后升為“上都”并設(shè)立官職、驛站。王景武認為,這一做法,實際上隱藏了真正的上都所在。正是這個上都,將元朝真正的上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隱秘了數(shù)百年之久。
如今,踏上內(nèi)蒙古正藍旗東的元上都遺址,斷垣殘壁歷歷可見,遙想當年,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制,兩都巡幸那浩浩湯湯的場景似乎還能尋些痕跡。但作為真正的元上都缺乏有力的證據(jù)。
根據(jù)史料記載,排場浩大的兩都巡幸是既有陸驛可走,又有水驛可行。而正藍旗元上都卻是沒有水驛的。
在史書和元朝筆記等史料中大量提到“上都避暑”一事。《至正直記》中記載:元上都有三個明顯地理地貌環(huán)境特征:一是馬糞多。二是地極高,甚寒,距離大都一千里。
對于這兩個特征,正藍旗上都都不符合。
上都“馬糞多”,說明上都地區(qū)圈養(yǎng)了很多馬,但經(jīng)實地勘察,內(nèi)蒙古正藍旗北的元上都是沒有的。
正藍旗上都屬平原,夏季也不寒冷飄雪。其氣候和大都不相上下。不符合“地極高,甚寒”。
在《元史》中也提到了兩都距離之遠:庚寅,敕京師順州至開平置六驛。
六驛也就是現(xiàn)在的300公里,遠非千里之遙。實際上,史書中記載的大都到真正的上都距離為50程,也就是2500公里。和北京到寧夏的距離大體相同。
既然正藍旗上都存在這么多的疑問,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上都?查閱《元史》,上面明確記載著其他兩處“上都”,也就是今天的長安和固原。但這兩處“上都”也沒有水驛通往大都,并且與史籍中關(guān)于上都地理地貌環(huán)境的說法更是相差甚遠。
在元史中,王景武看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記載:“中統(tǒng)元年,世祖遷都中興。”中興即西夏。是否是在暗示,1260年,忽必烈將元上都設(shè)在了西夏。
如果說,上述三處元上都都被認定是假的,那么真的元上都又在何處?王景武認為,元朝歷史的記載或是簡單、或是錯誤、或是撰史者有意遮掩歷史真相,使得這段歷史紛繁復雜,假象叢生。但只要仔細推敲,還是可以找出成吉思汗陵的蛛絲馬跡。
40年來,王景武通過不斷印證和實地勘查最終得出結(jié)論,元上都就在賀蘭山。這是揭開成吉思汗墓的一個前奏,也是佐證成吉思汗就葬在賀蘭山。
在考察中,讓王景武高興的是,他找到了108座廟遺址。這與元上都被稱為“108廟”非常吻合。
經(jīng)過不斷考證,賀蘭山的地理環(huán)境和都城遺址與《元史》中提到的上都巡幸和上都避暑中的“上都”十分吻合,通過實地勘察,在賀蘭山南北山麓廣大的區(qū)域里,發(fā)現(xiàn)了元朝上都城、太祖廟、黃金大帳、起輦谷和龐大的軍馬場、水驛碼頭等遺址。面積達到數(shù)千平方公里。
王景武說,從陵墓的布局看,上都并不僅僅是一座孤城,而是一個廣大的區(qū)域,其中的上都城遺址在賀蘭山大水溝南北兩側(cè),都城南北長約5公里。這里有東西花園、方塔寺群、一線天和巨石陣。下面有一深潭,潭旁人工用青石塊砌成一條巨大青龍,此龍作騰飛狀。左側(cè)臥一白虎(山形天然如白虎,稍加修飾),大有藏龍臥虎之意境。
從殘留的遺址中可以發(fā)現(xiàn):溝口南岸,有建筑臺基十余處,其中最大的臺面長100余米,前后寬8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最小的臺面長20余米,前后寬10米,高出地面8米,其余臺地在5米至15米左右,臺基前端均用塊石砌成直壁,后端緊靠山壁,地表較平坦,但很少見磚瓦。在靠近南岸的幾處臺地下方50米至100米遠的地方有十余處房基,平面呈長方形,以雙行塊石砌成,面積大小不一,一般約15平方米左右。
溝口北岸的遺址由三組建筑臺地組成:第一組臺地為上、下兩層,下層南北長100米左右,高出地面約30米。第二組臺地位于第一組臺地之北,修筑在沿山長200米的山坡上,自下而上共四層,高出地面100米左右,每層臺面前后約60米。即上都大小安閣遺址。第三組臺地位于第二組臺地東北200米,沿山筑有三處平臺,與前兩組不同的是臺面較小,各自單一。這組臺地每層前端也是用塊石砌成直壁,并在每層臺地的正中或兩側(cè)修有石砌的階梯,可以通行。在這些臺地東下方的平地上,有房基20余處,也同樣是用雙行石塊砌成,墻基高出地面30厘米-70厘米,呈長方形,排列較有秩序。房基四周沒有磚瓦,但發(fā)現(xiàn)有卵石鋪成的小徑痕跡。
從這里發(fā)現(xiàn)的文物看,與正藍旗元上都遺址的文物有相同之處,大小安閣遺址如果復原的話,如同西藏的布達拉宮,依山而建。一些史料記載,受西藏八思巴國師的影響,上都城具有明顯的西藏風格。
元代詩人筆下,都把大安閣當成元上都的象征,如“大安御閣勢岧亭,華闕中天壯上京。”“大安閣是廣寒宮,尺五青天八面風。”大安閣和小安閣是磚木建筑,其它行署衙門都是氈房。元人鄭思肖對元上都的描述:“四時雨雪,人咸作土窯居宿。北去竟無屋宇,氈帳鋪架作房”,大體符合賀蘭山元上都都城特有的人文地理風貌。
此外,上都皇城中的草地四周筑有圍墻?!妒芳分杏涊d,忽必烈時常在圍墻內(nèi)縱馬追逐麋鹿,消遣娛樂。考察中王景武發(fā)現(xiàn),在上都遺址中這個狩獵場有近百平方公里,現(xiàn)在依然能看到當年狩獵場的格局。
像這樣的發(fā)現(xiàn),王景武說,在賀蘭山中可以找到許多和史書記載相吻合的地方。比如忽必烈大帳遺址、200多口飲馬水井和大片馬圈遺址。根據(jù)馬圈大小可以推斷,在這里放養(yǎng)的戰(zhàn)馬達到近萬匹。雖然已過近800年,但現(xiàn)在馬圈內(nèi)仍有厚達近一米左右的馬糞堆。但在賀蘭山元上都發(fā)現(xiàn)的馬糞堆與元代《至正直記》對上都的描寫很吻合。
既然如此,為什么要隱藏賀蘭山上都呢?為什么賀蘭山上都從未在《元史》等一些史書中明確提出?這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王景武翻出《元史》,記者看到,其中曾記載著文宗時期的一個史實,也許會給我們一個重要提示:
戊辰,奎章閣以纂修經(jīng)世大典,請從翰林國史取脫卜赤顏一書以紀太祖以來事跡,詔以命翰林學士承旨押不花、塔失海牙。押不花言:“脫卜赤顏事關(guān)密禁,非可令外人傳寫,臣等不敢奉詔。”
可見元代各朝實錄被禁止傳閱,以至元史中有很多東西失傳,包括賀蘭山上都被隱蔽起來。而以后根據(jù)并不全的元實錄撰寫的《元史》中也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再加之翻譯的原因,問題就更多了。
另外,《元史》的版本流傳也使一些歷史真相掩蓋起來?!对贰纷钤绲陌姹臼呛槲淙昕瘫?。到了清代,乾隆四年又仿北監(jiān)本重刻元史,稱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對遼、金、元三史譯名進行謬誤百出的妄改,挖改殿本的木板,重新刷印。道光四年,又對元史做了進一步的改動,重新刊刻,這是道光本。道光本對元史的任意改動很大。
王景武說,由于這個原因,賀蘭山上都的秘密就更加不為人知了。
同時,王景武對《元史》中出現(xiàn)的斡耳朵、行宮、行帳、山陵等詞其背后的含義進行了解讀,認為這些詞就是陵墓的意思。而且直指賀蘭山。
(1)戊申,車駕還自上都。癸丑,上都斡耳朵成,用鈔九千余錠。
(2)秋七月甲辰,車駕發(fā)上都,禁車騎踐民禾。……增給太祖四大斡耳朵歲賜銀二百錠、鈔八千錠。
(3)夏六月,謁太祖行宮,祭旗鼓,復會于怯魯連之地,還幸月兒滅怯土。
(4)十二月戊午,大赦天下。以帖哥紬、闊闊術(shù)等掌帑藏;孛闌合剌孫掌斡脫;阿忽察掌祭祀、醫(yī)巫、卜筮,阿剌不花副之。諸王合剌薨。以只兒斡帶掌傳驛所需,孛魯合掌必阇赤寫發(fā)宣詔及諸色目官職。徙諸匠五百戶修行宮。
(5)丙寅,以太祖四大行帳世留朔方不遷者,其馬駝孳畜多死損,發(fā)鈔萬錠,命內(nèi)史府市以給之。
(6)文宗二癸巳,帝至上都。乙未,賜護守大行皇帝山陵官、御史大夫孛羅等鈔有差。
“上都斡耳朵成”不是指上都修建的宮殿,而是指皇帝的陵墓建設(shè)。下面的“行宮”也是指皇帝陵墓。如“諸王合剌薨”與“五百戶修行宮”又有怎樣的關(guān)系?一個蒙古王爺去世,為什么要修行宮呢?這是說不通的,但是如果把“行宮”理解為“陵墓”這就通順了。這里的行帳也是指帝陵,朔方即今寧夏。從這條史料看可知賀蘭山確實存在蒙元帝陵。
據(jù)元史記載,1327年,也就是成吉思汗逝世100周年,元泰帝賀蘭山及諸行宮,為成吉思汗舉行了百年大典。說明成吉思汗陵就在賀蘭山,這里的“行宮”便是指帝陵。否則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明,為什么舉行百年大典要在賀蘭山舉行。
發(fā)現(xiàn)忽必烈陵
史料記載,皇帝兩都巡幸時在上都祭祀修建陵墓,可知賀蘭山上都附近有蒙元陵墓群。
從百(拜)寺口遺址周圍的環(huán)境和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文物遺址來看,基本肯定是世祖忽必烈之陵,在陵旁有一個山一樣的大型敖包。大敖包下有十個小敖包。這是典型的帝陵敖包。陵區(qū)建筑面積數(shù)萬平方米。
在陵區(qū)內(nèi)有三座寶塔,塔周圍有大批佛殿廟宇。在百寺口附近,有100多座廟宇遺址,在百寺口雙塔西側(cè)有62個小靈塔遺址,在山中方塔區(qū)域有46個小靈塔遺址,這些靈塔的造型具有明顯的西藏喇嘛教風格。
史料記載,受藏傳佛教影響,元朝國師八思巴在元上都建轉(zhuǎn)世壇城。
經(jīng)過探尋,王景武找到了轉(zhuǎn)世壇城遺址,其前有一碑亭遺址,再向前是一牌樓遺址,兩側(cè)是宮殿遺址。如今在遺址中,還可以見到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很短的八思巴文。向左前方是大批宮殿遺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占據(jù)整個崮地,崮地下面有一深潭,這是陵區(qū)周圍的水源地。像這樣的帝陵有九座,在忽必烈陵區(qū)有陪葬墓數(shù)十座,沒有墳頭,沒有碑記,這與傳說相吻合。
為什么可以肯定它就是忽必烈的陵墓呢?王景武的考證是:
從陵墓的整個風格上而言,受藏傳佛教的影響,有轉(zhuǎn)世壇城,在62個小靈塔的基座上還有八思巴文。
史料記載,在八思巴死后,忽必烈對藏佛疏遠,開始推崇道教。這個墓區(qū)又受道教思想的影響。陵右側(cè)有青龍,左側(cè)有白虎,符合帝陵的特征,含義:藏龍臥虎。
除此外,在拜寺口溝口北岸的山坡上,聳立著相距百米左右的兩座古塔。1986年,寧夏文物管理部門對雙塔進行重修時,在塔的頂部發(fā)現(xiàn)兩幅元代“唐卡”畫佛、元代“中通寶鈔”紙幣、“大朝通寶”銅幣等文物,其中有泥塑兩面多臂歡喜佛一尊,頭戴尖頂帽的喇嘛教銅坐佛一尊,經(jīng)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宿白鑒定,屬于典型的元代雕塑風格。
經(jīng)寧夏文物部門對塔頂中心柱取木樣進行碳十四測定,時間距現(xiàn)在800年左右,其時間大致在西夏晚期。
據(jù)《元史·泰定帝紀》載: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五月,元帝“修佛事于賀蘭山及諸行宮”。文獻記載與塔頂存放的元代文物得到了充分印證。
王景武認為,忽必烈陵的發(fā)現(xiàn),對印證成吉思汗墓就在賀蘭山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元史》是這樣記載忽必烈陵的位置的: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崩于紫檀殿。葬起輦谷,從諸帝陵。由此可知,忽必烈與成吉思汗同葬起輦谷。起輦谷有一個帝陵群。
“起輦谷”,輦是車,皇帝坐的車;谷從字面意思看是峽谷,但這里的意思是沿山的一條線,“起輦谷”是沿山體,人工修的一條古車道。《上京雜詩》曰:西關(guān)輪輿多似雨,東關(guān)氈房亂如云。也就是說:上都西關(guān)排得滿山遍野密密麻麻的車輿。這就是“起輦谷”名稱的由來。
如今,我們在賀蘭山腳下還依稀能看到一條人工開鑿的古車道,沿著山腳綿綿數(shù)十公里,可謂工程浩大。這條路是起輦谷的輦道,可以推斷這是專門為祭祀成吉思汗而修的古道。這條路從賀蘭山東邊的山邊一直修到南邊。
《嘉靖寧夏新志》里有一首關(guān)于賀蘭山百寺口的詩:“戈甲氣硝山色在,綺羅人去輦痕留”。這首詩是安塞王寫的,意思是說雖然百寺口已經(jīng)荒廢,但古車道的痕跡還依稀可見。
《黑水故城》中也談到:筑城當黑水,想象赫連時。用力疲蒸土,勞心校入錐。一朝歸輦榖,千載穴狐貍。斗絕誰過此?惟增謫戍悲。歸輦榖在黑水城即賀蘭山上都附近。這是真正的起輦谷所在??梢姵杉己沽暝谫R蘭山上都附近。
《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是在進兵西夏,攻破朵兒蔑該成(今寧夏靈武縣境內(nèi))后,死于其時其地。但這個記載簡單,沒有指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
王景武認為,這并非是《秘史》作者的疏漏,這和元朝皇家實行的密葬制度有關(guān)。也可以說是700多年來人們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
王景武認為,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時因病而死。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nèi)就應(yīng)該處理,或天葬,或土葬,或火化,為的是怕尸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現(xiàn)在不少學者認為,成吉思汗就葬在“六盤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jù)。
不過,王景武強調(diào),經(jīng)考證,這個六盤山不是固原境內(nèi)的六盤山。它是指賀蘭山里的一個地名。
根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固原境內(nèi)的六盤山為西夏、金國、南宋的分界線,主峰在金國,其北麓的牟會(今海原縣)屬西夏國,而毗鄰的隴德、德順州歸金國,六盤山西麓屬南宋。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固原的六盤山還在金國的統(tǒng)治之下,有重兵把守,在此情況下,將成吉思汗葬于敵國境內(nèi),于情于理都講不通。所以成吉思汗寢陵埋于固原境內(nèi)的六盤山可能性極小。而且,成吉思汗死于靈武,距離六盤山有五六百里之遙。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三天內(nèi)不可能到達六盤山。
既然成吉思汗不可能葬于固原境內(nèi)的六盤山,那么六盤山之說又是由何而來?王景武經(jīng)過考證認為,過去,在賀蘭山的一處地名也叫六盤山,位于現(xiàn)在的鹿盤寺,這才是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此后,由于戰(zhàn)亂和地震,賀蘭山地區(qū)多次變成無人區(qū),“六盤山”這個地名便漸漸消失。不過即使在今天,偶爾也會聽到當?shù)氐囊恍┐迕穹Q此處為“六盤山”。清朝儲大文在其《賀蘭山口記》中就寫到:“胥近鎮(zhèn),而環(huán)六盤山顛之前后左右,以亙延二百里有奇者也。”說明直到清朝,六盤山這個地名還被當?shù)厝怂褂谩?/p>
根據(jù)雍正三年的地圖,在賀蘭山鹿盤寺位置上標志的是六盤寺。直到1941年還叫六盤寺。建國后六盤寺變?yōu)殛懕P寺,后來又演變成鹿盤寺。在鹿盤寺附近有一靈塔,上面載有:賀蘭縣鹿盤山普陀寺。由此推斷,這里就是六盤山的普陀寺,位置就在賀蘭山北段的插旗口。此處正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
1237年-1240年,南宋官員彭大雅著、徐霆出使蒙古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回歸后合編《黑韃事略》。其中記道:“霆見忒沒真(注:成吉思汗)之墓,在蘆溝河之側(cè),山水環(huán)繞。相傳云:忒沒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
當時窩闊臺為蒙古大汗,彭大雅和徐霆在蘆溝河畔所見的成吉思汗陵應(yīng)該是是八白宮。在當時,八白宮坐落在什么地方,那個地方就有成吉思汗陵。而蘆溝河就位于賀蘭山旁。
王景武告訴記者,在內(nèi)蒙古有一個傳說:鐵木真(成吉思汗)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此”并非地名,而是也客斡特克的地方。也客斡特克蒙語意思為女性生殖器。從這出生,死后葬在與這非常相像的地方。而在六盤寺前面兩側(cè),有兩座月牙形的小山,形狀酷似也客斡特克。對此,可以理解為,成吉思汗生于外蒙古不爾罕山,死于西夏的不爾汗山,葬在西夏的不爾汗山。就是生在不爾罕,死在不爾罕,葬在不爾罕。比較符合道教的天父地母理念。
在《蒙古黃金史綱》有記載:成吉思汗死后,“運往罕山大地,在那里營造了萬世的陵寢,建筑了永世堅固的八白室。”“而其真身,有講,葬于不兒罕哈里敦;有說,
葬在阿爾泰山陰、肯特山之陽名為大鄂托克的地方。”
在史書中,不兒罕哈里敦是蒙古語,而這句蒙語在不同的地方發(fā)音不同,也有著不同的意思。蒙古人把西夏最后一個皇帝李晛叫做不兒罕,不兒罕所統(tǒng)治的地方就是不兒罕山。黃昏時分,借助晚霞掩映下的賀蘭山北段山峰,仿佛是一尊睡佛靜靜地仰臥在那里,栩栩如生。因此葬在不兒罕哈里敦的意思就是葬在能看到佛山的地方。
阿爾泰,蒙語的意思是金,阿爾泰山指的就是金山。因此,成吉思汗的埋葬地——“阿爾泰之陰,肯特山之陽”,我們可以理解為金山的北邊,大山的南邊。賀蘭縣的金山,就是西夏時期的金峰所在。由于山上的顏色是黃色的,因此當?shù)厝艘恢狈Q它為金山。這個地名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也就是現(xiàn)在賀蘭縣的金山鄉(xiāng),而插旗口所在的地方目前是金山三隊。
如果王景武先生的考證準確,我們可以將時間穿越到1227年,成吉思汗從賀蘭群山中的雪山出發(fā),攻打靈州,在靈州病逝。當時天氣炎熱,為了不讓成吉思汗的金身腐爛,他的遺體被迅速搬回雪山。并在金山舉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葬禮。此后,在近八百年的時間里,成吉思汗就這樣靜靜地長眠在賀蘭山。
5月26日,記者在王景武的引領(lǐng)下,來到被稱為六盤山的地方,鹿盤寺就建在此處。
位于群峰中的鹿盤寺,其后有一山峰酷似蒙古婦女的帽子,稱為敖包疙瘩。王景武認為,這就是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被稱為六盤山。傳說,成吉思汗墓的造型由其聰明的也遂夫人做成蒙古婦女的帽子和頭飾,流傳至今。但其含義卻早已失傳。巧合的是,在賀蘭山巖畫區(qū)有一幅非常有名的“太陽神”巖畫,與成吉思汗陵的平面圖非常相似。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還有待考證。
山峰之下,有一山口就是插旗口。出口處有一巨型敖包。旁有10個小敖包。向南距離約3公里處也有一巨型敖包和10個小敖包。兩個大敖包高約八米。
鹿盤寺坐西朝東而建,依山傍水,南側(cè)500米左右是六盤溝,東距沿山公路13公里。從殘存的遺址中可以看到,六盤寺有前、中、后三座佛殿,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
在寺廟的附近,不時可以看到地上遺留的瓷片。王景武說,這些瓷片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鑒定,屬于元朝時期。而且可以肯定這些都是官窯生產(chǎn)的。如果不是皇室,不可能使用這些瓷器。
在六盤寺前方兩側(cè)有兩座月牙形山。王景武說,你看,這與相傳中的也客斡特克多么的相似。
王景武告訴記者,成吉思汗陵是按道教的人面風水所葬。人面穴造型是龍脈之頂級,兩個泉水的出處為人面造型兩眼。兩層大殿遮擋住成吉思汗墓,有一條甬道直通大殿。下邊是耶律楚材所作六塊長方形梯田。從高處往下看就是乾卦,也就是乾元,元朝起名就從這里出的。中間那條甬道使乾卦變?yōu)槔へ?,意為大汗雖死,仍能主掌乾坤。墓葬符合帝王墓葬的風水觀念,體現(xiàn)了道家思想的龍脈以及大風水的環(huán)境。人面玄機,真穴所在。
由高往下看,成吉思汗陵布局就像一把龍椅,從此處往前,便是茫茫大地,其厚重、其磅礴、其大氣,有一種神龍?zhí)斐芍小?/p>
賀蘭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在這里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也許其中就有蒙元帝王的陵墓群。成吉思汗墓,這個隱藏了700多年的迷,會在賀蘭山揭開他的真面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