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慈禧毒死了慈安太后么?(2)

時間:2012-07-30 10:24來源:《百家講壇:說慈禧》 作者:隋麗娟 點擊: 載入中...


就這么一個干政擅權(quán)、不可一世、有慈禧這樣堅硬后臺的人,還是被殺了。殺他的人是山東巡撫丁寶楨。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采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監(jiān)不準出京。但安德海不僅出京,而且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抓差納賄,一路招搖,驚擾地方。所過順天府衙門、直隸總督衙門,都隱忍不發(fā)。結(jié)果在山東被丁寶楨查拿,并以太監(jiān)出京違背祖制請旨處置。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在接到了奕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的行動后,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nèi)務府大臣共同商議,時逢慈禧生病,慈安獨處朝政。于是,大家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清宮遺聞·安德?!?慈安明確表態(tài),同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這一舉動,使慈禧喪失了心腹,卻又大丟顏面、有苦難言,由此心生嫉恨確屬正常。但從而對慈安萌生了殺心又似乎與事實不符。如果說慈禧嫉恨有人殺了她的心腹太監(jiān),那么最要害的人物應該是丁寶楨。他不僅沒有顧及慈禧的顏面,毅然決然地緝拿了安德海,并就地正法,慈禧應該整治甚而殺了他以解心頭之恨才對。然而,丁寶楨并未因此而丟官,這位以“嚴剛有威”、清正廉明著稱的貴州人此后雖不是官運亨通,卻也屢有升遷,頗受重視。光緒二年(1876),做了近十年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而且在這個令人眼熱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1885),丁寶楨逝于成都,當時慈安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實權(quán)掌握在慈禧的手里。由于丁寶楨一生清廉為公,性情剛猛,在官場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后有很多實權(quán)人物追著告他的狀,慈禧都不予理睬,將丁寶楨追贈為太子太保、上美謚“文誠”,準許山東、四川、貴州等地為其建忠良祠。對此,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朝政的大局面前,慈禧具備令朝野上下信服的公正。待丁寶楨尚且如此,她又有何理由殺慈安呢?


另一件是慈安與同治帝違背慈禧選后意旨,一致堅持選慈禧并不看好的阿魯特氏為皇后。


慈安和同治帝在選后問題上與慈禧的意見有分歧,這對嗜權(quán)如命、頤指氣使的慈禧來說無疑是空前的打擊,她無法原諒自己的親生兒子在這個關(guān)鍵的時候與慈安聯(lián)盟背叛自己的旨意;她也會十分嫉妒慈安在兒子的心目中擁有比她更為尊崇的地位。她將這一切痛苦轉(zhuǎn)嫁到阿魯特氏身上,用變相折磨皇后的手段來恣意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治帝死后,阿魯特氏只得到了一個“嘉順皇后”的封號,這將意味著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宮中。慈禧立嗣光緒帝,進一步將皇后阿魯特氏置于難堪的境地,一旦光緒帝確立了皇后,自己將以何身份在這冷寂的宮中安身?本已處境十分艱難的皇后未來的宮中生活不堪設想,她的位置將變得異常尷尬。“刻薄寡恩”的慈禧更使這位皇后深感生活無望,這一切都讓她感到不寒而栗,又不敢有所申言抗辯,死亡是她唯一的出路。據(jù)說,阿魯特氏曾以一紙片請命于父親,父親批了一個“死”字,于是,殉節(jié)之志遂決。


因此,在同治帝死后不到百日(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皇后阿魯特氏,也就是“嘉順皇后”殉死于儲秀宮。


伴隨著嘉順皇后的死,慈禧郁積心中多年的不悅也就漸漸舒解,二次垂簾后,慈禧風光無限,一切朝政得心應手,她沒有任何理由依然為此懷恨慈安,動起殺心。


所以,傳言慈禧逼死或毒死慈安的說法,缺少說服力。因為面對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慈禧在政治上的權(quán)力和影響不可動搖,慈禧完全沒有必要逼死或毒死慈安。

 

 

野史筆記可信性差,就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翁同龢日記》中有關(guān)于慈安死亡過程的記載。此時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擔著光緒帝老師一職,同時他還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大喪自然歸屬他的職責范圍。翁同龢負責辦理慈安喪儀,對于慈安的死因就有了比較深入和翔實的了解與記載,可信性較強。


根據(jù)《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發(fā)病于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記下了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可以從中了解慈安發(fā)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云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云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云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后)仙逝。”


依據(jù)這一病情進展記錄,咨詢資深中醫(yī)專家,慈安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fā)作所導致。根據(jù)是:


(1)病情特點: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按照現(xiàn)代醫(yī)學判斷,如此快速的病情進展多見于心腦血管疾病。


(2)臨床表現(xiàn):“神識不清”應為有意識障礙;“牙緊”、“有遺尿情形”應為現(xiàn)代中醫(yī)所稱的牙關(guān)緊閉和尿失禁。


(3)辨證分析:依據(jù)以上癥狀,這一病癥按照中醫(yī)學辨證為腦中風病。而在《翁同龢日記》中,翁同龢記載的御醫(yī)脈案為“類風癇甚重”,實際就應歸屬于當今中醫(yī)學疾病中的中風范疇。由此,可以初步判斷,慈安所患之病應為腦中風,也就是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


其實,慈安的腦血管疾病并非突發(fā),而是宿疾?!段掏樔沼洝分性?jīng)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共計二十四天,由“有類肝厥,不能言語”來判斷,應視為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腦供血不足,屬于中風先兆,只不過病癥較輕,恢復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yī)進枳實、萊服子”。這次所謂的“厥逆”依然是腦供血不足的再次發(fā)作,只不過由于治療及時,沒有造成遺留病癥。


這些情況說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而這次,由于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獨理朝政,不善于擺布朝政大事的她,在這一時期里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在發(fā)病的前一天,根據(jù)《述庵秘錄》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慈安此時“肝陽上亢”,可能已經(jīng)血壓很高,直接誘發(fā)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fā)作,對于掌握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shù)的專家們來說都是一籌莫展的病癥,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況一百多年前的醫(yī)學。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結(jié)論:慈安死于腦血管疾病,而并非野史中所描繪的為慈禧所害。


對于慈安的死,慈禧該如何應對呢?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