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后,皇帝有意削弱丞相的權力,漢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太尉為大司馬,丞相為司徒,司徒、司馬、司空三公制成立,三公制的設立就為不使任何一人獨攬大權。風水輪流轉,大司馬(東漢仍稱太尉)地位開始攀升,成為三公之首。但是要知道秦漢都是馬上得來的天下,皇帝太知道軍權的重要了,一直都牢牢抓在手中,所以太尉也只是時置時廢,充其量只是皇帝的軍事顧問,兵符在皇帝手中,沒有兵符,太尉是不能發(fā)兵的,所以太尉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并無實權。
清代南書房 資料圖片
管馬的太仆在漢代可是肥差
大司農(nóng)則相當于財政部部長
那么九卿又是什么官位呢?
武黎嵩告訴記者,“部”這個概念的形成就是從漢開始的。但是“卿”還不能和后世的“部”畫等號,只是“部”的雛形。
如果說設置三公的目的是協(xié)助皇帝決策,那么九卿的設置就是為了行政。“卿”是每個行政職能部門的頭兒,執(zhí)行皇帝和宰相制定的方針策略,辦理各項具體行政事務。“在卿里面,有一類是為國家服務的,像大司農(nóng);還有一類是為皇帝家庭服務的,像少府,就是主管皇帝家事的。而卿辦公的地方就叫做‘寺’,也就是行政機構。”
那么九卿最初是哪些部門的長官呢?各卿都負責掌管些什么呢?
像太常就是掌管宗廟禮儀的,順帶掌管文教、太醫(yī),甚至是治水;光祿勛更是大雜燴,從宮廷警衛(wèi)到侍從應對、顧問議論都管;衛(wèi)尉功能相對單一,就是統(tǒng)領衛(wèi)兵,進行保衛(wèi)工作的。
太仆寺掌輿馬,除了掌管皇室車馬外,還掌管全國馬政??蓜e小看這工作,古代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zhàn)爭必備乘騎,所以馬政可是軍國大事,在當時,太仆寺是相當重要的部門,太仆也有左、右兩位,所以能去太仆寺上班,也算得上肥差了。
廷尉是執(zhí)掌刑獄的最高司法官;大鴻臚寺是進行外交事務的機構;少府寺就是管皇帝家事兒的部門,可以說是皇廷生活的總管。
大司農(nóng)寺是主管谷貨的機構,掌管國家錢谷租稅等財政收入和支出,掌管屯田、倉儲、漕運等事業(yè),掌管國家經(jīng)濟命脈,差不多相當于財政部部長……
此外還有宗正寺。其實九卿遠不止九個部門,這里的“九”是個虛數(shù),表示多的意思,九卿之外還有別的卿。這一時期卿的安排并不那么合理,常根據(jù)需要隨時設立一個官位。
三省制建立 機要官到行政官的華麗轉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建立。東漢時,尚書崛起,尚書臺不僅侵奪了三公職事,還侵奪了九卿職事,權力全面擴張,大有要把三公九卿架空的趨勢。曹魏時,尚書臺因為機構增多,已經(jīng)搬至宮禁之外,而且臺、省并稱,成為尚書省。然而尚書臺權力的擴張到魏晉時雖仍在進行,卻發(fā)生了變化。漢武帝開始使用中朝官,使禁內(nèi)掌決策,禁外掌行政?;实鬯踊蕦m,又稱禁宮、禁中?;鹿倌艹鋈虢校x皇帝非常近,所以常常帶“中”字的官名,起先多是宦官。西漢時,中書官就是皇帝非常貼身的宦官,他們專門起草詔書,取代了尚書以前的工作。中書成了實際上的決策機關,漸漸發(fā)展成中書省。
既然中書也從機要官變成了行政官,皇帝自然又要起用新一套的人馬班子,重新培植機要官,于是就出現(xiàn)了門下省。
門下省是黃門之下的簡稱,因為漢宮門都被涂成黃色,所以叫黃門。門下最初指宮中介于后宮與前殿之間的一個區(qū)域,能進出這里的都是近臣。侍中人員在黃門禁內(nèi)服侍皇帝,與天子關系緊密而備受寵任。等到中書官退出機要官舞臺時,門下官就義不容辭地頂替上來了,直至成為門下省。
唐朝宰相一抓一大把 宰相成臨時性官職
唐政府基本沿襲隋制。三省始于魏晉,隋朝定制為政府中樞,三省首長皆為宰相。當時的行政流程是由中書負責起草詔書,然后給門下省審核,如果門下沒有異議,就由門下的長官審核后,交給皇帝簽字,最后再交給尚書負責執(zhí)行。后來中書和門下為了方便,就搬到一起開會,叫“政事堂”,也叫“中書門下”。這種制度后來被沿襲。唐朝時,經(jīng)過中書門下的詔書,叫正封朱敕,而如果皇帝未經(jīng)過中書門下,獨自擬的詔書,則被叫作斜封墨敕。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