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謠言話題很熱。各類謠言借助網(wǎng)絡平臺迅速傳播,對社會秩序構成極大的危害。因此,以打擊網(wǎng)絡謠言為主的網(wǎng)絡"嚴打"行動可謂意義重大。關于"謠言"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名詞,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消息。如散布謠言,不要輕信謠言。"對于"造謠"一詞,其解釋則為:"動詞,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捏造消息,迷惑群眾。如造謠生事,造謠中傷".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古代同樣不乏謠言。但與現(xiàn)在利用網(wǎng)絡造謠、傳謠不同的是,古代謠言相對成熟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最常用的是童謠、讖緯等形式。
舉子為中狀元解元大造"謠言"
現(xiàn)代謠言好多都是所謂的"文化人"制造的,在古代也是這樣。一些學子出于考取功名、擴大影響等目的,于是有意利用造謠形式進行炒作。
明代彭時的《彭文憲公筆記》里,記錄了不少當時的科舉逸聞,其中有一則發(fā)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事發(fā)正統(tǒng)年間,彭時參加會試,就在考試結束后、公布名次之前,傳出了一則民謠:"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發(fā)榜后,彭時真是第一名,成了狀元。對此,連彭時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所謂的民謠不過是一種謠言。
彭時真的不知道?他自己可以說不知道,但聯(lián)系當時科舉考場上的腐敗現(xiàn)象,彭時應該是造謠者,至少參與了造謠。
當時主考官常與考生進行權力交換,接受學生的賄賂,一些成績不太好的考生,最后也能取得很好的名次。為了掩飾這里面的貓膩,他們便會以讖語、童謠等形式,散布謠言,擴大該考生的影響。
無獨有偶,萬歷年間也曾有一則事關科舉成績的童謠傳出,而且驚人相似的是,童謠最后也應驗了。這起造謠嫌疑人叫徐海曙,字日升,據(jù)《池北偶談》所記,徐海曙參加萬歷年間在山東舉行的一次鄉(xiāng)試,不久濟南市面上便傳出了這么一則童謠,只有短短的八個字:
"三人兩小,太陽離島。"
發(fā)榜后,時人才知道,這童謠說的是新晉解元徐海曙。徐海曙字日升,童謠就是將他的姓名拆開來形成的。"三人兩小"就是"徐"字;"太陽離",不就是"日升"嗎。現(xiàn)代研究者分析,這則謠言也應該是徐海曙與主考官的交易結果,是有意制造出來的,以亂真相。
陳勝揭竿而起傳民謠
縱觀歷史,古代的"謠言"可以說滲透到當時社會的各個角落。不過,有時并無"正面""負面"之說,民間也常借造謠、傳言來表達情緒,釋放不滿,東漢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民間造時權臣董卓的謠,咒罵他將不得好死。
歷史上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所謂謠言,如果后來能成功地變成現(xiàn)實也就不再是謠言,而變成了偉大的預言,從史料上看,古代歷次農(nóng)民起義大多都是利用"謠言"先制造輿論。《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先是用朱砂在一塊白綢布上寫下"陳勝王"三字,然后塞進魚肚里,并有意讓士兵買去宰殺。未出意料,看到從魚腹中剖出的"丹書",士兵都感到十分驚奇。這還不夠,陳勝又安排吳廣半夜跑到附近的荒廟里,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貍聲音,大聲叫喊"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些小當兵的,半夜聽到這鬼聲音,都十分驚恐,第二天便傳開了。
此后,不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農(nóng)民起義軍都跟著學起來,只要是農(nóng)民起義,就會出現(xiàn)"謠言"--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唐末曹州王仙芝起義:"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元末韓山童紅巾軍起義:"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朱元璋欲得天下先造"謠言"
在古代,最擅長"造謠"的,并不是喝過墨水的學子,應該是"天下第一人"--皇帝,其"造謠"手法相當老到,很輕松便通過"謠言"搞定了個人崇拜,讓大家迷信自己。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能順利代周建隋,便是借讖語這種形式,讓大家知道,他當皇帝是天意。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這么一則謠言:"白楊樹頭金雞鳴,只有阿舅無外甥。"
據(jù)《隋書·五行志上》記載,當時楊堅故作不解,讓同僚給他分析,同僚稱,白楊是指楊堅,金雞代表皇冠,"白楊樹頭金雞鳴"連起來理解就是,皇冠將戴在楊堅的頭上;下面一句"只有阿舅無外甥",是說周家天下的氣數(shù)盡矣。
楊堅聽罷大喜,遂下定決心代周稱帝??梢钥隙ǎ@則謠言是楊堅方面散布的,為避嫌,將這童謠出現(xiàn)時間提前到了北周初。公元581年,楊堅終于廢黜他的外孫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國號"隋".
值得一提的是,楊堅從"謠言"里獲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天下。在他當了皇帝以后,擔心他人再利用"謠言"來推翻隋朝政權,便開始禁謠了。
朱元璋同樣精于利用"造謠".據(jù)《元史·五行志二》記載,在他的起義規(guī)模越來越大、勝利在望之時,河北一帶突然出現(xiàn)了一則童謠:"塔兒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做主人翁".
好在朱元璋最后真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朱姓明朝。這樣,這童謠便不再是謠言了,而成了神奇的預言。
朱元璋"造謠"并非上述一起,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大都北京街頭出現(xiàn)了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
這里的"三眼和尚",便是指非同尋常的朱元璋,朱元璋曾當過和尚;蒙古人自稱馬上民族,這里的"瞎馬"自然是代指已快不行了的元朝廷。
古代防控"謠言"有啥方法?
在古代,對于封建帝王而言,謠言的害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歷朝歷代均視謠言為禍。那么,古代官方是如何防控謠言的?
一是開展嚴打,重者滿門抄斬。當權者通常會以嚴刑峻法,嚴厲打擊制造和散布謠言者,穩(wěn)定社會秩序。秦滅六國后,推崇法家的秦朝廷明文立法用嚴刑峻法防控謠言?!妒酚洝分杏涊d,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謠言誹謗者族誅。
二是鼓勵舉報,這種做法一般用于社會相對安定時。漢文帝劉恒、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期,都曾一度廢除"妖言誹謗罪"和"誹謗告發(fā)罪",給予民眾充分的言論自由。但鼓勵舉報也有負作用,有的人為得朝廷獎賞,有時會制造新謠言冤枉無辜。
三是以謠制謠,即制造新的謠言,給對手造成壓力和混亂。"秦始皇出身問題"謠言的出現(xiàn)和控制行動,是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出于政治目的,趙國制造謠言,稱"嬴政不姓嬴,他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么說等于指責嬴政王位繼承的合法性。而當時其他六國,在蘇秦的游說下呈"合縱"之勢決定對抗秦國,秦國面臨內(nèi)外危機。
秦國于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以緋聞血統(tǒng)問題對"合縱"的領軍人物春申君制造謠言,進行定點打擊,稱"當今楚國太子,并非楚王之血脈,而是春申君之骨肉".為了讓大家相信,還公開了相應的證據(jù)。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