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文化給中國文化留下了大筆遺產(chǎn),這些智慧時不時能被找出來解決今天的現(xiàn)實問題。但從未來的發(fā)展上,歷史證明中國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就指望著文化家底過日子,復興需要開放和創(chuàng)新。因此,中國將會走出一條新的道路。要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要在經(jīng)典面前無所禁忌,需要社會的巨大包容。要傳承,意味著要將傳統(tǒng)文化真正讀通讀透,能夠授業(yè)解惑,需要的是大量長期持續(xù)的苦功夫。在西方文化看來,這似乎是矛盾,不可調(diào)和,但中國文化卻歷來精通兩者兼顧的技巧,即所謂“陰陽”.
當前,中國新一代的語文問題就像中國足球一樣,不是靠幾個噴子或者大師就能扭轉(zhuǎn)過來的?;鶎咏叹毮軌蛘娑?,娃娃們才能踢好球,以后這項事業(yè)才有希望。如果父母、老師的中文還停留在高考水平,那誰能保證孩子能夠突然開竅,奪得“聽寫冠軍”了呢?
一輪江月照古今
五岳散人(專欄作家)
最近某位看來是對古詩詞比較有研究的人發(fā)表了一篇感慨,說的是這些年里古詩詞不斷被電視劇改編、成語不斷被廣告賦予新意義、小娃子們對于各種古文的惡搞等,憂心忡忡于文化的失落。
老實說,我們經(jīng)?;炀W(wǎng)絡的把這種話題叫做“月經(jīng)帖”,大概隔不多久就會有人沖上來發(fā)一通類似的感慨,然后被一幫網(wǎng)友用磚頭拍回去。之所以如此,倒不是說各位善于拎著板磚拍人的網(wǎng)友對于文化不尊重,而是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么一個事實:時代確實是變了。
遙想一百多年前的科舉時代,我們那些前輩還是小屁孩的時候就開始受到專門的古體詩詞、文化訓練,而且除了這個他們也沒啥別的好學,那時候別說考上個進士了,就是某位仁兄自從中了秀才就再也沒進步過,估計在詩詞歌賦、韻文駢體上的造詣,都比現(xiàn)在中文系的教授強,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就是那么個時代。
現(xiàn)在這個時代其實是個消解的時代,那些原本用來安身立命、積圣求賢的學問,早就變成了考試當中不算重要的分數(shù),神圣性的光環(huán)一旦消退,也就不怪孩子們拿來做一場另類的“歌以詠志”了。其實我個人相當懷疑,當年的孩子也沒有那么老實,也會把各種經(jīng)書變通來讀,同治皇帝當年就曾遮住“君子不器”的“器”字兩個口,變成了“君子不哭”,由此讓自己的老師止住了嚎啕。
我倒是相當能理解現(xiàn)在擔心文明失落的君子們的心情,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不好的兆頭,說明受眾的基礎已經(jīng)在縮小,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只要圣賢書與古人云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現(xiàn)在無論是娛樂還是文化都多元發(fā)展,京劇都快變成“表演”藝術(shù)了,您見過什么東西成為了牌位之后還能有生命力的?反正我是沒見過。
不過,我倒是想安慰一下這些君子們。我小時候也頗為頑劣,被老媽逼著背了不少唐詩宋詞,基本上屬于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的那種。但當我第一次在煙雨中漫游江南的時候,走入一座古剎之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自然涌上心頭,這是一種文明的密碼,它已經(jīng)存在于當年我無意背誦的詩詞中。一輪江月照古今,并非是我等離棄了自己的文明,而是沒有找到一個觸發(fā)點去點燃那一小段文化的基因。相信我,會有很多人找到的,文明也會因此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