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爆料稱,位于成都長和路一處墓地近期經過整修,將對外開放。因為墓地與周邊住房距離很近,碩大的墳包讓一些居民 “害怕”了。
7日,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該墓地原為明蜀王府下人墓群遺址,歷史達數百年。根據計劃,古墓群變身特色文化公園將于今年完成打造。成都民俗學家袁庭棟對此表示:“肯定會很有歷史感。”
新業(yè)主 心畏懼 買的婚房面朝“墳包”
目前,位于成都市西北門的“新橋明園”還沒有對外開放。昨日下午,記者看到,大門被藍色圍欄擋住,透過隔離的灌木叢,可以看到園內的一些面貌。植被密集,大多地方有綠色草坪覆蓋,園子中央有一個大土包,高10米左右,旁邊還有一個小土包,與周圍居民口中的“墳包”相符。
與新橋明園一墻之隔的居民小區(qū)有4個,其中“萬基蘭御”于2011年建成。張先生今年年初才搬進該小區(qū),“買的是二手房,之前過來看過一次,地段和環(huán)境都不錯,價錢也便宜,就直接定下來了。”張先生說,他住的10樓,客廳正對著新橋明園,“當初說是公園,買下來才曉得是墓地,還專門買了面朝這邊的戶型。”
墓地哪敢讓娃娃去耍
如今,大呼“上當”的張先生找到之前的業(yè)主理論,“他說這就是個公園,讓我不要太在意。看上去是個公園,不曉得還好,曉得了就覺得害怕。你想每天站到陽臺上,看到的就是這個(墓地),心情咋會好嘛。”
張先生無奈地說,自己當初準備把這房子作為婚房用,“現在根本不敢請人到家里來耍,每個人一來就問這個是啥子,我怎么說嘛?”
同張先生一樣,還有一些居民對這個墓地心存畏懼,“說不清楚怕啥子,就是害怕。”該小區(qū)的業(yè)主李女士說,“想給娃娃找個耍的地方,現在曉得是那個(墓地),都不敢讓娃娃過去耍了。”
老居民 看得開 風水好 盼著曬太陽
在新橋明園入口人行道旁,立有一塊標識牌,介紹是“明蜀王府墓群遺址”.盡管公園還未正式對外開放,不過有居民在公園外的小廣場上散步休閑。
對于新建成的公園,不少人還是滿懷期待。“不曉得他們怕啥子,反正我在這住了幾十年,一點不介意。”旁邊“九里苑”的住戶張清泉大爺說,自己對新整修的“明園”印象不錯,“等正式開放了,肯定天天去曬太陽。”
張大爺還說:“把墓地建在這里,恰恰說明這個地方風水好,住起來也安逸嘛。”
約發(fā)小回來敘敘舊
在張大爺的印象里,新橋明園本是一片亂墳堆,雖然是文物,但是沒有受到太多重視,里面的環(huán)境一直不是很好,“原先里面都是光禿禿的,要不是一塊牌子立起,根本不曉得是個古董。”張大爺說,“哪個說小娃娃耍不得嘛,前頭好多年,都是些小娃娃在里面耍。”
周邊住戶呂先生則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在墓地邊長大,一直心懷敬畏,“沒覺得有些疏遠,反而覺得親切。現在好多朋友說在哪里耍,都先約到這里來,都是一起耍大的哥們兒,這里面有好多我們的回憶哦。”
■官方回應:以古墓群為核心的特色公園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位于金牛區(qū)沙河源街道新橋村的“新橋明園”,是明代古墓群變身的特色文化公園。
有歷史距今已近五百年
經過考古人員的勘探,該古墓群現存范圍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30米。去年,考古人員對該古墓群進行勘探和發(fā)掘,得出答案:這個古墓群是一處統(tǒng)一規(guī)劃布局的明代蜀王府太監(jiān)墓地,已知的下葬時間從明正德九年(1514年)至萬歷八年(1580年),其最早建筑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
經過考古人員確認,古墓群為明代蜀王府下人墓群。據悉,該古墓群于1991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點,是省市文物部門重點監(jiān)管區(qū)域。
將變身配套明代風格建筑
根據計劃,古墓群變身特色文化公園將于今年完成打造。“變身”計劃中,這一特色公園里修建有明代風格磚木結構景觀性公共建筑,配套鋪設園區(qū)青石板人行步道,并種植相適應的植物。
■專家說法: 步入其中觸摸歷史脈絡
步入一座以古墓群為核心的特色公園里休閑,感受是什么?成都民俗學家袁庭棟表示:“肯定會很有歷史感。”
袁庭棟曾經親訪過該座古墓群,“進入古墓群,感覺腳下踩的每一寸土壤都在無聲地講述歷史,而現場發(fā)掘出的文物更有滄桑感。”他認為,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區(qū)打造古墓群為公園,不僅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場所,更能讓人們在休閑之余觸摸歷史的脈絡,從中了解歷史。“這座古墓群為研究明代墓葬建筑風格及發(fā)展史,乃至明代藩王制度、明代四川歷史都提供了寶貴資料。”
■網友聲音
@ “查裕星”:完全可以接受?。∥液薏荒茏〉今R王堆里去。
@ “Vivi_琳”:住這的人應該慶幸,畢竟是文物嘛。
@ “秋之雨語”:
我去看過,挺漂亮的!
@“云端2013”:
沒什么。感覺就是一個公園而已。
@ “崔冼森luck-y”:都幾百年了,能有啥,設計得挺好,就當小區(qū)一后花園。小孩子玩耍,真沒啥的,沒必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