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遺憾的是,至少到目前為止,路遙文學獎還僅僅是一個文化事件,離名目中所標榜的“文學”尚有不小距離。倒是媒體每次頻繁提及的“爭議”二字,成了這個文學獎難以洗去的標簽。
從去年到今年,從啟動到開評,直到近期拿出兩部推薦作品,爭議中的路遙文學獎一直是熱鬧的文化事件。關于路遙文學獎的爭議,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路遙家屬反對,只是其中的一端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個如此高調的文學評獎活動,除了一句“現(xiàn)實主義”之外,并沒有拿出什么真正的文學宗旨,更不要說完整的評價體系了。
獎項發(fā)起人高玉濤今年初曾表示路遙文學獎“不再是辦不辦的問題,而是如何辦好,辦成世界級漢語文學獎的問題”(據《北京日報》),但事實上,先別說什么世界級,如何在國門之內把獎項辦得讓人信服,就已經是一門功課了。
就路遙文學獎來說,路遙女兒路茗茗是堅決反對的。然而就法律層面而言,由于逝者的姓名權已經不再受到保護,路遙家屬需要證明文學獎將會對路遙的名譽權造成侵害,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因為如此,路遙文學獎可以在家屬的反對聲中,繼續(xù)固執(zhí)前行。
但一旦拋開法律層面的爭議,從文學的角度去考察的話,路遙文學獎的問題就來了。短短一年時間,從評選范圍到獎金金額都在發(fā)生變化,這當然是組織方尚未做好準備的一個明證,而發(fā)起人非文學專業(yè)的背景,也讓人對這一獎項的評選標準產生疑心。更要命的是,剛剛產生兩部推薦作品,就急于向社會公布,雖然“評委對這兩部作品并不滿意,認為這兩部小說存在諸多問題,與路遙文學獎標準還有相當?shù)木嚯x(據《北京青年報》)。”凡此種種,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獎項不夠專業(yè)的印象。
其實,路遙文學獎的評審觀察員名單里,有一些并不缺乏真誠的文學評論家,他們在接受采訪時,也談到了發(fā)起者希望為路遙這一公共文學財富做一點事情的真誠愿望。但主觀上的真誠并不足以保證客觀上的專業(yè),如此高調的評獎,整整一年時間,除了爭議,沒能讓讀者記住任何與文學有關的元素,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
作為一個文學評獎活動,路遙文學獎顯然太著急了。雖然看上去,從啟動到開評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但就目前而言,人們沒有看到這一年過程當中,組織方在文學方面的太多準備工作,反倒是一次次的高調發(fā)布,讓人們感受到某種急于獲得認可的心態(tài)。
回想起來,如果沒有路遙家屬的堅決反對,一個以“路遙”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大概不會有如今的關注度,而組織者們所能強調的,大概首先也只能是這一獎項的 “民間立場”,以及這一立場對當下主流文學評價體系的補充與反撥。
一年來,路遙文學獎其實也得到了不少文學評論界的支持聲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它可能帶來的評價觀念的更新。原本,路遙文學獎有可能尋找這樣一條道路,然后慢慢成長和豐富。但如今,既然路遙文學獎已經選擇了站在舞臺上面,那就只好等待并接受聚光燈下的游戲規(guī)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