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發(fā)現(xiàn)拱券文字 推測寧波運河橋重建于清康熙時

時間:2014-06-25 08:30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鄒洪珊 點擊: 載入中...

  清朝葉聲聞《白湖竹枝詞》有一句:“三板紅船獨櫓搖,春風(fēng)游女尚垂髫;東西一一逢橋數(shù),記取陡塘第七橋”.


  這里說的,是觀海衛(wèi)鳴鶴古鎮(zhèn)街河之上的七座古橋,自東向西,分別是陡塘橋、世德橋、三槐橋、東大橋、運河橋、普安橋和沙灘橋。


  如今三槐橋和東大橋已改建,剩下的五座古橋中又以運河橋歷史最長。它位于鳴鶴古鎮(zhèn)老街的中段,南北跨街河。這里曾是古鎮(zhèn)的商貿(mào)中心。


  這座橋到底建于何時,又是何人所建,目前只在光緒《慈溪縣志》中有一句模糊的記載,“運河橋,縣西北五十五里,國朝己酉(1669年)進士葉昌修。”


  但慈溪人更愿意相信另一個說法:這座橋始建于宋代;古時的官鹽,就是從這運河橋下源源不斷地運出來的。


  23日,寧波一位民間的古橋研究愛好者朱永寧,在運河橋的拱券上,找到了建橋年代的重要佐證。


 

關(guān)于這位古橋研究愛好者——


 

他是寧波古橋活地圖  已經(jīng)關(guān)注運河橋15年

 


  在寧波,說到古橋,朱永寧先生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年過六旬的他,從1997年開始孤身一人尋訪散落在寧波各地的古橋,至今已踏訪了600多座;他為這些古橋建了一份檔案,從古橋橋名、所屬鄉(xiāng)鎮(zhèn)、建造年代、孔數(shù)、橋型、完好程度到是否有橋額、橋聯(lián),甚至建梁的主要建筑數(shù)據(jù),都有詳盡的記載??梢赃@么說,寧波的古橋,只要朱先生看一看照片,這橋的位置在哪里,年代建造是什么時候,他都能一口報出來。


  他對寧波古橋的研究,圈內(nèi)人很推崇,也得到了寧波文保部門的關(guān)注。一位考古專家說,朱先生做的工作,為文保部門研究古橋,保存歷史資料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運河橋,就是一座他牽掛了十多年的古橋。


  在鳴鶴古鎮(zhèn),街河上五座老橋依水而建,或為拱橋,或為平橋,造型古樸,雕飾精美,頗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運河橋,是鳴鶴古鎮(zhèn)上三座石拱橋中最大的一座。


  十五年前,朱永寧先生第一次走進古鎮(zhèn)時,就被運河橋吸引了。


  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凈跨有5.01米。橋面極薄,凈寬2.46米,緊貼拱券,橋墻用條石錯砌。兩頭坡道八字形,各有臺階12級,坡長4.38米。兩側(cè)設(shè)有六塊欄板、八根望柱、四塊抱鼓,柱頭雕蓮頭,看起來很有歲月的痕跡。


  原先運河橋的外側(cè)刻有橋名,但后來字毀了。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古橋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每節(jié)六塊券石,橋上每一塊券石都有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還刻上了捐助者姓名,朱先生說,在寧波古橋中,這是他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例。


  1986年,運河橋和陡塘橋、沙灘橋一起,被公布為慈溪縣文保點;2011年,街河五座石橋被集體公布為慈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guān)于運河橋的身世——


 

建于宋代、清康熙還是清咸豐  三種猜測從未平息

 


  運河橋建于何年,又是何人所建?


  早在明嘉靖《寧波府志》中已有“運河橋”的錄名,始建年代不詳。至于現(xiàn)橋建造年代,志書雖有記載,但無實物佐證,所以,長久以來,運河橋的身世一直是個謎。


  目前,文保部門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是:橋建于清康熙年間。


  光緒《慈溪縣志》記載,“運河橋,縣西北五十五里,國朝己酉(1669年)進士葉昌修。”這也是運河橋迄今為止的唯一記錄。


  歷史上,葉昌是葉氏名人之一。光緒《慈溪縣志》的《選舉下》卷和《列傳八》卷所載,“葉昌,字子常,號鶴山,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由內(nèi)閣中書改授廣東靈山縣知縣,兼攝海防同知,興學(xué)勸農(nóng),有古循吏風(fēng),民懷其德,立祠祀之。”


  可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如果葉昌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中的進士,他怎么會在1669年以進士身份修橋呢。


  所以慈溪老百姓更愿意相信第二個版本:橋是宋代留下來的。


  鳴鶴古鎮(zhèn)因鹽而興,早在北宋,就是一個有名的鹽場。


  宋制有規(guī)定:“凡鹽之入,置倉以受之”,鳴鶴場南面有座山叫鹽倉山,舊時有地名叫鹽倉前,也就是現(xiàn)在的鹽倉村。古時候,官鹽先入倉,然后從這運河橋邊源源不斷地運出,運河橋由此而來。


  “既然運鹽的時候,就有橋了。那橋會不會是宋代的呢?”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橋建于清代咸豐年間。


  這種說法唯一的證據(jù),是橋西側(cè)橋墻邊,立了一塊小小的捐資碑,寫著清咸豐九年(1859年),刻有六筆捐資,首筆最多,“錢叁拾五千”,末二筆是“錢拾千”,六筆款項一共是壹百柒拾六千文。


  “這些錢,造橋肯定是不夠的。而且之后的光緒《慈溪縣志》,也就沒有提及這次修橋。”朱先生本人一直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而且,“修”,在古橋的記述中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甚至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也稱為“修”.


  不過,他告訴記者,石拱橋的修繕,修得最多最頻繁的是橋面,比如欄柱脫落、臺階凹陷、面石松動等;其次就是橋墻外凸、塌落等。如果遇到拱券變形或基礎(chǔ)沉陷,就必須重建了。


  “如果拱券是康熙年間所砌,按理,葉昌一定會占據(jù)突出的位置;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所以拱券的年代會不會更早呢?”朱先生說,橋上的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上,刻上了捐助者姓名,也許搞清這些字刻,或許就能解密橋的建造之謎了。


 

關(guān)于修建年代的確認——


 

埠頭邊的兩塊拱券  或能佐證縣志記載

 


  每一次去鳴鶴古鎮(zhèn),老朱都會去運河橋的埠頭邊看看,希望能找到相關(guān)線索,但因為字堂風(fēng)化嚴重,除了少許幾個字外,找不到紀年,他一直沒有收獲。


  直到昨天,朱先生再度來到鳴鶴古鎮(zhèn),新發(fā)現(xiàn)了埠頭邊的拱券文字。朱先生拍了一些照片,在電腦上放大后,辨出了其中兩塊的內(nèi)容--捐贈者寫著“信士葉德十六同妻王氏喜舍”、“信士葉德廿三同妻陳氏喜舍”.


  “葉德十六、葉德廿三是鳴鶴葉氏德字輩的排行,只要找到這二人,即使沒有建橋的確切紀年,也能基本斷代了。”


  他得到慈溪的一位藏家的幫助,在光緒年間纂編的《鳴鶴葉氏宗譜》殘卷中,查到了葉德十六的名字。


  德字輩是十一世,按照家譜記載倒退上去,確實是在康熙年間;這基本就能驗證,現(xiàn)存的運河橋,拱券為康熙年間所筑,至今約三百年。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福建云霄現(xiàn)清康熙年間放生池石碑 在挖路面時發(fā)現(xiàn)
  • 清康熙版《永寧州志》現(xiàn)身山西方山
  • 河北發(fā)現(xiàn)一通清康熙古石碑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