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山與佛教文化

時間:2014-10-28 08:30來源:大西北網-科技鑫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五臺山

 

佛教名山五臺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都是因佛教而揚名的旅游勝地。佛教大約從公元前一世紀兩漢交替時逐漸從印度通過西域傳入我國,長期以來,中國歷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夜夢神人,身有日光,飛至殿前。明帝廣問群臣此為何物?太史告之,聽說天竺有一得道之人,叫做“佛”能夠在虛空中飛行,并且身上帶著日光。明帝便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從此佛教開始傳入我國。


    從魏晉到南北朝400年間,佛經的翻譯日漸發(fā)達,當時出現了許多解釋般若經的般若師,出現了“六家七宗”的局面。到隋唐由于統(tǒng)治者大力扶持,佛教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出現了各種宗派,諸如天臺宗、華嚴宗、神宗、凈土宗等,寺廟建設也進入鼎盛,據公元845年的統(tǒng)計:當時全國寺廟中,佛寺4600所,僧尼26萬5百多人,而宗教活動大都集中在名山幽谷之中,因為名山幽谷空曠寂靜,符合教義潛心養(yǎng)性、遠避塵囂的規(guī)定,正是宗教因山秀而潛軀,山岳因宗教而揚名,也正因此,四大名山與宗教結下不解之緣。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方圓500多里,海拔3000米,由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成,峰頂為臺,故稱“五臺”.綠草如茵,山環(huán)水抱,景色秀麗,在荒漠的晉北山區(qū)確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福山寶地。作為佛教名山的五臺山,具有悠久的歷史。據明《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印度僧人來中土傳教,稱五臺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顯靈的道場,奏請漢明帝在此建寺,自此成為我國佛教中心之一。


    菩薩是佛教中僅次于佛一級的圣士,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意義為妙法、妙吉祥,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手持寶劍,坐蓮花寶座,騎獅子,這是智慧、辯才銳利、威猛的象征。文殊菩薩的美名尊號是“大智文殊”.《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他住處的說法,大意是: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叫清涼山,文殊師利住在此山。唐代開元年間,是以五臺山為中心,信仰文殊菩薩的極盛時代。


    走進臺懷,70米白塔在青山綠叢之中格外醒目,塔從上到下呈圓形,座基宏偉、結構勻稱、氣勢雄壯,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鈴,共252枚,風吹鈴響、山鳴谷應,極富古剎情趣。高大的白塔被人們看作五臺山的象征。


    顯通寺是五臺山歷史最古的寺廟,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相傳五臺山與印度靈鷲峰(也就是釋伽修行的地方)相似,所以建寺時名“靈鷲寺”,明太祖重建時賜額“大顯通寺”,寺廟面積8萬多平米,各種建筑400多間,門前有鐘樓,雄偉壯觀,內懸萬個銅鐘、聲及全山。現在是五臺山最大的寺院。


    佛光寺在五臺縣東北32公里山腰,順山勢建造,三面環(huán)山,殿閣巍峨、環(huán)境清幽。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年-499年),隋唐時期十分興盛,名播長安、敦煌,遠及日本。寺內還有唐代塑像、壁畫、漢白玉雕像等等,是我國佛教藝術的精華所在。


    峨眉山:位于峨眉縣西南部,巍峨秀麗,層巒疊嶂,群峰挺拔,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名人詩道: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煙連,盤空鳥道千萬折,奇峰朵朵開青蓮。


    峨眉山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就開始在山上開建寺廟,晉代始建普賢寺(萬年寺),后佛教大盛于山中,逐漸演變?yōu)槠召t菩薩的東來道場。普賢菩薩梵文音譯“三萬多拔陀羅”,他主管一切諸佛的禮德行德,代表德與行,發(fā)過十宗廣大心愿,要為佛教弘法工作,美名尊號是“大行普賢”--“普賢之學得于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他愿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征,所以普賢騎六牙白象。


    峨眉山主要寺廟之一的萬年寺,現有殿宇兩座,建于明朝,外部通高16米,為穹隆頂方形無梁殿,殿內有銅鑄普賢騎白象像,鑄像通高7.35米、重62噸,象為白色,足踏三齒蓮臺,古樸雄渾、雙目炯炯。普賢端坐象背蓮臺之上,頭戴五佛金冠,手執(zhí)如意,體態(tài)豐潤、神情安詳。銅像是北宋太平興國5年(公元980年)宋太宗派人在成都分部鑄造,然后運到峨眉山焊接而成,是一尊有代表性的普賢法像。


    金頂佛光是峨眉山一大奇觀,頂上空闊如三清境界,若午后紅日高懸,睹光巖前白云平鋪,云層之上就出現五彩光環(huán),有時重疊數層,明亮艷麗。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境內,有99座峰,素有江南第一山、佛國仙城之稱。李白:“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唐開元年間,新羅國僧人游到九華山,寄居山洞里,99歲圓寂,后被僧徒當作地藏菩薩化身,辟九華山為地藏王道場,此后山區(qū)廟宇林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藏菩薩安忍不動,尤如大地,受釋伽囑托,在釋伽入涅后、彌勒尚未出世這一段時間度世,發(fā)大誓愿,一定要在六道輪回中拯救各種苦難,美名尊號是“大愿地藏”:一是孝道,也就是孝順和超薦父母;二是為眾生擔荷一切苦難;三是滿足眾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長;四是祛除疾??;五是要度盡地獄眾生,不然誓不成佛。“孝道”是佛教漢化后適應中國國情的新說教;“保護農業(yè)”、“祛病”就更適合以農立國之國情,特別受農民歡迎;至于救護苦難、度盡眾生,就更易為受苦受難的中國老百姓理解,所以除觀音外,地藏菩薩在舊中國下層的信眾最多,甚至出現了他的化身。


    地藏菩薩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示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示能使眾生之愿滿足。據說地藏菩薩降身為新羅國王子,身體雄偉,頂聳骨奇,在唐高宗時航海來中國,后來到九華山結廬苦修,多年后地方士紳欲為他建寺廟。當時九華山屬冥宮所有,冥宮問地藏比丘建寺要多少地,菩薩說一袈裟所蓋地足矣,應允。不料袈裟越扯越大,蓋盡九華,于是將九華山全部布施供養(yǎng)。地藏于唐玄宗開元26年(公元738)年夏歷7月30日坐化,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所以后人以地藏菩薩涅盤日舉辦地藏法會做佛事。


    化城寺在九華山中心,依山建筑,前后四進,隨地勢逐級升高,氣宇軒昂,為九華山開山寺?!毒湃A山志》記載,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建寺,781年辟為地藏王道場,皇帝賜額“化成寺”,明清多次賜金修葺。化城寺多次毀于兵火,現存藏經樓為明宣德建筑外,其余都是清代重建?,F藏經樓收藏有歷代皇室賜予的經書6700卷。月身寶殿俗稱肉身殿,在九華山神光嶺,構筑的一座塔形廟宇,地藏王塑像在木質黃金塔內,神態(tài)自若、金光燦爛。百歲宮又名摘星樓,五層樓宇矗立懸崖,聳出云端,氣勢磅礴。宮前石雕記載,明萬歷年間河北僧人從五臺山來,在摩空嶺結廬而居,名摘星庵,常年以野果為生,并以鮮血攪合金粉抄寫經書81卷,活到126歲,時人稱為百歲宮,建寺紀念。無瑕禪師死后干縮為木乃伊,崇禎皇帝封為“應身菩薩”,現百歲宮內供奉著肉身和血經。


    普陀山:位于普陀縣,是舟山群島上的一個小島,一面是群密的奇峰,一面是廣闊的沙灘,既有陸地的奇山異洞,又有海上的壯麗風光,像一朵美麗的蓮花漂浮在東海上,有海天佛國之稱。相傳是南海觀世音顯靈說法的道場。


    觀音是漢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薩,據《妙法蓮花經》,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33種化身,救12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其名號,菩薩即前往解脫。觀音主張隨類化度,對一切眾生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美名尊號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南北朝至隋唐,觀世音已被普遍信仰,現存于莫高窟40多壁隋唐法化經變壁畫,表現觀世音為主角的占半數以上,有“犯人念觀音名號枷鎖自落”、“死囚臨刑念觀音名號而刀杖節(jié)節(jié)折斷”的場面。


    普陀山作為佛教名山起始于916年五代后涼,時有日本和尚慧鍔從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像,回國途中船行至普陀山附近遇風觸礁,祈請觀音,得到觀音不肯去日本而要留在中國的靈示,于是在普陀山修寺供奉,取名“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山最早的寺院。北宋以后,普陀山寺院迭興,香火極盛,其中以慧濟寺、法雨寺、普濟寺三座廟寺最大。


    普濟寺是普陀山三大寺廟中最大的,座落在靈鷲峰,為海天佛國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主殿為“圓通寶殿”,殿前石板平臺高出地面七八尺,有石欄圍護,巍峨壯麗。……每年陰歷3月19日、6月19日,觀音菩薩的生日和成道日,佛事最為隆重,新加坡、菲、香港等地佛教徒結隊朝拜,國內香客、佛教徒也云聚普濟神寺。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順治真在五臺山出家?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