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作家協(xié)會報告文學委員會、河南報告文學學會聯(lián)合舉辦的2014年全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會,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閉幕。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位報告文學作家問診當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存在的問題。有人說:“這幾年,寫報告文學不吃香”,甚至有人斷言“報告文學快死了”.(10月3日《光明日報》)
報告文學快死了,當然是一種危言聳聽。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報告文學不會死。但是,當我們撿拾近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時會發(fā)現(xiàn),這支“文學輕騎兵”已經(jīng)很難名副其實了。曾經(jīng)很長一個時期,報告文學風起云涌,不但文學刊物,而且媒體副刊,都在刊登報告文學,大大小小的征文也搞了不少,可謂輝煌一時。但是,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報告文學在讀者心中的地位越來越下滑,甚至可以說是臭了牌子?,F(xiàn)在,不少人一提起報告文學,似乎到了很鄙視的地步。為什么呢?是好的作品不多嗎?不是。不少作品雖然寫得還沒有達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藝術水平,但就作品總體品質而言,不少作品還是非常耐讀的。是作品的寫作方法和手段問題嗎?我認為也不是。我們的作家對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把握十分準確,對報告文學的認識相當明晰。是網(wǎng)絡媒體擠壓了報告文學的生存空間嗎?更不是。網(wǎng)絡無法擠壓報告文學,好的報告文學,不管通過什么傳播方式,都能得到讀者的認可。
在我看來,報告文學走到今天的尷尬地步,不是寫作技巧的問題,也不是文體不清的問題,更不是新媒體的擠壓,全部的問題在于金錢對報告文學的傷害。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報告文學是為企業(yè)樹碑立傳的,企業(yè)花錢就可以發(fā)表所謂的報告文學,也就是說,只要有人肯出錢,就可以以報告文學的形式進行宣傳。如此,報告文學實際上就成了企業(yè)或政府花錢做軟廣告的一種形式。久而久之,讀者一看到報告文學,先不是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待作品,而是一上來就定了花錢買名的調子,陡升反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作品就是寫得再好也被人嗤之一鼻。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寫得好,但是如果說是陳景潤是花了幾萬元請作家寫的或者又在《人民文學》上花了幾萬元刊登出來,我想,那《哥德巴赫猜想》的藝術魅力或許要大打折扣。那時的報告文學之所以吃香,是因為報告文學是干凈的,不像后來,報告文學沾染了銅臭味,簡直成金錢的代名詞。因此,一個斯文掃地的文體“快死了”,死在錢上。
當下,社會需要報告文學,生活需要報告文學來拉近。如何看待這種文體的存在價值?如何看待“報告文學邊緣化了”?我覺得,必須徹底挽回報告文學的形象,不要讓報告文學成為一些利益的附庸。如果花錢就可以發(fā)表報告文學,甚至把報告文學當作軟廣告,那報告文學這種文體就再沒有出頭之日了。
這幾年寫報告文學不吃香,甚至有人說“報告文學就是廣告文學”,話雖然說得有點偏激,但是有沒有點到報告文學的穴位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