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深山藏明代石窟寺 古墓穴群存古夷人遺跡

時間:2014-11-25 16:48來源:大西北網(wǎng)-華西都市報 作者:曾業(yè) 點擊: 載入中...

    位于原始森林中的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xiāng),藏著外人少有耳聞的歷史故事。日前,古藺縣政府在對該鄉(xiāng)的文物進行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處保存完好的石窟寺,該文物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二年,距今已有481年的歷史。


    石窟寺雖為民間人士建造、維修,但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幾處碑文中,能找到川南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歷史的證據(jù)。


 

深山藏文物    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始建于明代的石窟寺

 


    “這個石窟寺是在前兩天才被發(fā)現(xiàn)的,從現(xiàn)存的碑文上看,應該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甚至更早。”古藺縣桂花鄉(xiāng)政府工作人員徐挺介紹,石窟寺建在一丹霞石筍巖壁上,位于該鄉(xiāng)原始森林的邊緣。被發(fā)現(xiàn)時,整個寺廟還保存完好,共有三個石窟,石窟內(nèi)分別陳列著不同的神像,至今還有人前去祭拜。


    “最大的一個石窟內(nèi)的四尊神像,分別供奉著道家的川主、土主、晉王和土地。另外兩個石窟,分別供奉著兩位黃氏族人的真容塑像和觀音造像。”徐挺介紹,摩崖造像形態(tài)安詳,衣飾線條流暢。“神像衣飾上的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歷經(jīng)481年還色澤鮮艷,十分難得。”


    “由于保存得比較完好,碑文和銘文都還能看到。”徐挺告訴記者,石窟寺兩旁均有銘文,旁邊還有一塊倒在地上的碑文,雖然局部被風化,但依然能夠看到上面篆刻的文字。文字的落款處,也能夠找到“嘉靖十二年正月二十八”、“乾隆四十六年”等字樣。


 

 

古墓穴群還有古代“夷人”遺跡

 


    “古代的戰(zhàn)亂較多,且存在匪患,古藺本地的居民防御外敵入侵,主要靠修建石頭圍墻和寨門。”徐挺介紹,在距離石窟寺約200米的地方,文物普查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一處墓穴群,包含一處疑似生基墓。墓穴群旁邊,一扇用石材建造的寨門,證明這里曾是“夷人”聚居的地方。


    “墓穴中,能找到一些殘缺的人體尸骨,從手骨和腿骨的長度來分析,被葬在墓中的人身高應該在1.8米以上。”徐挺告訴記者,除了墓穴群和寨門外,現(xiàn)場至今還能找到古代“夷人”在這里生活留下的遺跡。其中,有多處墓穴的石門上均發(fā)現(xiàn)了“夷人”手工雕塑出來的圖案,具有較高的民族、民俗研究價值。


    徐挺解釋說,所謂“夷人”,是古代人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在古藺地區(qū),“夷人”多為當?shù)氐耐林用瘢瑸榉烙鈹橙肭?,一般以群居為主?ldquo;走進寨門可俯瞰全山,寨門兩邊還殘留著石頭壘起來的防護墻體,寨門下方則極為陡峭,頗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碑文講故事    受招、討詔反映兩次川南移民歷史

 


    “在落款為嘉靖十二年正月十八的銘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受招’字樣,從原文中可以看出,當時有不少人是從播州仁懷里來到永寧宣撫司的。”古藺縣文物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李小娟介紹,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發(fā)生在明代末期張獻忠剿四川以后。如果該銘文的記載屬實,這一次大移民應該發(fā)生在“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以前。


    李小娟說,他們發(fā)現(xiàn)的這處石窟寺碑文中,同樣也找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川南第二次大移民的歷史證據(jù):黃氏的碑文中便有“討詔”字樣。從碑文上看,黃氏家族于清代乾隆年間“討詔”入川。隨后的乾隆四十六年,黃氏家族在石窟寺處修建了家廟,紀念這段不平凡的歷史。記載了黃姓人于咸豐六年修建廟宇,為黃姓入川一世主黃二公黃二婆塑真容的原因。


 

 

千里尋女再現(xiàn)黃氏夫婦入川故事

 


    在主題為《半月山回龍廟》的銘文中,以“潘(播)州仁懷里韋本城妻韓氏”的口吻,講述了韋氏家族為何會來瀘州,還介紹了修建名為“回龍廟”的石窟寺的緣由,中間還穿插了一個父母千里尋女的動人故事。


    “嘉靖三年七月十三日,韋氏家族到瀘州后,為了謀生,‘買到夷人地,方老木荒林',一直在做開荒種地的營生。”徐挺介紹,從銘文可以看出,這一家人到瀘州后過得比較艱辛,但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當?shù)氐耐林用癖韧鈦砭用裆顥l件好得多。


    銘文中明確指出,初來瀘州,由“家長”韋本城帶領的韋氏家族,一方面是受朝廷的“受招”,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走丟的女兒。因為沒有找到女兒,韋氏夫婦“發(fā)心修里”,并專門請來石匠,修建了“回龍廟”,只為保佑女兒“百年長”.落款時,銘記者還列出了韋本城的兩位妻子:韓氏、趙氏。


 

待解的謎團    明朝中期湖廣填四川有多少來了川南?

 


    “清代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來自今天的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地。但是,明朝的湖廣填四川,只有明末的移民能在古藺找到少量文獻,且并未說清楚移民的來源地。”李小娟告訴記者,石窟寺上記載的這一段移民歷史,發(fā)生在明代嘉靖年間,他們目前尚未找到相關的文史資料來佐證。不過,這些記錄為川南移民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參考。


    李小娟說,民間有一種說法,稱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有大規(guī)模的移民進入川南地區(qū)。關于這一點,相關史料上只有明末以后的介紹,但找不到確切的數(shù)據(jù)。“有三種途徑入川:經(jīng)討詔被朝廷的軍隊羈押到四川開荒、為遠避戰(zhàn)亂逃亡到四川境內(nèi)、隨官府和部隊到四川來成家立業(yè)。”李小娟介紹,要弄清湖廣填四川有多少人來了川南,還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揭開謎團。


 

 

古藺“夷人”是不是來自古代的湖廣地區(qū)?

 


    “古藺縣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眾多,以苗族為主。桂花鄉(xiāng)的苗族人口,占到了全鄉(xiāng)總?cè)丝诘?%左右。”徐挺介紹,桂花鄉(xiāng)的少數(shù)民族中,95%以上都是苗族。當?shù)氐拿缱逋鱾饔兴麄兊淖嫦葋碜院V一說,但明代石窟寺被發(fā)現(xiàn)后,不少證據(jù)都能證明這種傳言是不可信的。


    對這個推斷,李小娟表示有一定道理。“石窟寺旁的墓穴群,是典型的古代夷人墓,與’蠻子洞‘十分相似,這表明夷人是當?shù)氐耐林用瘢麄兒芸赡芫褪枪盘A苗族的祖先。”李小娟說,研究者可以借助黃氏家譜和韋氏家譜,佐證這個推斷。


    古藺縣文物局認為,這個石窟寺充分反映出了明、清兩代不同時期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及穿戴、信仰、審美等需求,具有較高的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及宗教研究價值。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