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丘頭遺址位于福建省平潭縣平原鎮(zhèn)南壟村東北的一處山麓坡地上,東南距平潭縣城約15公里,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面積4000多平方米。平潭是福建東部的一個縣,由福建第一大島--海壇島及其他126個小島組成,地形以海積平原為主,低丘遍布、地勢平緩,與臺灣島隔海相望,也是我國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地方。殼丘頭遺址即位于海壇島之西北部,海拔高度約5米。1964年殼丘頭遺址被首次發(fā)現(xiàn),之后分別于1985年、2004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其中,在1985年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一些形狀特殊的陶支腳。關于這些陶支腳,學界歷來爭議頗多,近些年,不少學者認為其并非陶支腳,而可能是“陶祖”,即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物。
陶支腳的可能性較小
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在我國古代很多文化中,用作炊具的各種器皿經(jīng)常會有三足,如鼎、鬲、甗、斝、鬹等。其中,尤以鼎、鬲為最,從而形成一種鮮明而獨具特色的“鼎鬲文化”.其實,陶鼎的出現(xiàn)要遠比鬲早,分布范圍也更廣,而在陶鼎出現(xiàn)之前,還有一個使用陶支腳的時期。那么,什么是陶支腳呢?“所謂支腳,就是在燒飯時支在釜、鍋等炊器底下的三個分開的物體,其作用是為了在炊器下面形成一定的空間以便于燒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說。不過,最初的支腳采用的可能是天然的石頭,因為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就曾發(fā)現(xiàn)過一些與支腳形狀類似的石塊,其一側(cè)有煙熏痕跡,即是明顯的證據(jù)。由于石頭加工對古人而言非常困難,后來人們又慢慢學會了用粘土來制作支腳,這樣陶支腳便應運而生,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陶支腳是出自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8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
陶支腳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有著廣泛的分布,各地陶支腳出現(xiàn)的年代有早有晚,延續(xù)的時間有長有短。從形制特征上看,我國陶支腳大體上可分為倒靴形、豬嘴形、饅頭形、角形、圓柱形、塔形和歪頭柱形七種類型。相對而言,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這些陶支腳,從器形上看,其頂部凸起多呈半球狀,器身為圓柱或圓錐形,一旦支在釜、鍋等炊器底下極易左右晃動,造成釜鍋重心不穩(wěn)而傾倒。并且炊器底下又過于狹窄,無法形成足夠的空間,不便于燒火,更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傳熱效果,而在其表面也未發(fā)現(xiàn)有任何煙熏或火燒痕跡。所以,在定性功能上,不具備陶支腳的使用功能,將其命名為陶支腳是不妥的。
可能是生殖崇拜物
從造字方法上看,漢字最初都是象形的,來源于圖畫文字?!抖Y記·郊特牲》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又《禮記·檀弓上》:“夫祖者,且也。”事實上,在甲骨文的早期,并沒有“祖”字,凡需表示“祖”時均寫作“且”(讀音為 zǔ)。從形狀上看 ,“且”就是“祖”,“祖”就是“且”.而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草書的“祖”字,均寫成男根的形狀,即“且”,充分體現(xiàn)了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特征。相比較而言,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這些陶支腳,頂部均呈蘑菇形或圓弧形,器身為圓柱形或圓錐形,有些器表還刻劃有點線交叉等紋飾,底部則附喇叭形足弓,其外形結構與中國古代甲骨文或金文中所記載的“且”字非常相像。因此,從古籍記載的角度來看,這些器物屬于陶祖的可能性較大。
陶祖曾是我國遠古社會廣泛存在的一種男根崇拜文化,自上世紀20年代,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晚期的兩件陶祖以來,目前,在我國云南、新疆、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臺灣等省區(qū)都曾發(fā)現(xiàn)過史前時期的陶祖、石祖或木祖,而中國考古學界將發(fā)掘出土的“祖”解釋為男性生殖器模型,這是沒有歧義的。所以,有些學者認為這些陶支腳酷似男根,它們可能是陶祖,即古代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物。
多方比較證實猜測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這些陶支腳無論在器物形態(tài)還是在器長與斷面直徑的比例上都和我國各地出土的很多陶祖基本雷同。尤其是蘑菇形陶支腳,整體更是采取了樸拙寫實的造型表現(xiàn)方法。所以說,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這些陶支腳或為陶祖,且與我國各地出土史前陶祖的基本形制是一脈相承的。
從時代上看,我國各地史前遺址發(fā)現(xiàn)的陶祖,少數(shù)見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而絕大多數(shù)則是見于距今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屈家?guī)X后期文化以及時代與之相當?shù)钠渌幕z址。而根據(jù)殼丘頭遺址幾次的測年結果,其年代約在距今5500年至6500年間,基本相當于仰韶文化晚期偏早階段。據(jù)此,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這些器物屬于陶祖,在時代范圍上應該說也是合理的。
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由于當時人們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非常簡陋,科學知識又十分貧乏,抗御自然的能力更為低下,變幻莫測的自然力對人類自身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原始人類對變化無窮的自然現(xiàn)象以及人類自身的孕、產(chǎn)、病、死等現(xiàn)象都無從解釋而甚感神秘和恐懼,于是便產(chǎn)生了歪曲、虛幻的觀念,認為萬物有靈,從而認為生育本身也有神靈支配,將性器官看作是生育神靈的形象,或以石、陶、木、玉等物模擬生殖器形狀作為崇拜物,并將其當做生育神靈的替身,超自然力的象征,向其祭祀、膜拜,祈求生育旺盛。雖然這些觀念行為今天看來似乎有點荒誕不經(jīng),但其產(chǎn)生和盛行決非偶然,也絕非出自古人類的淫色欲,相反,這種現(xiàn)象卻恰是源于當時人類對繁衍人口的實際需求和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