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南充閬中市五馬鄉(xiāng)附近,某房產項目施工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處摩崖造像,閬中市文物管理局及時趕到現(xiàn)場,進行了詳細的勘察。
經現(xiàn)場實地勘察發(fā)現(xiàn),該處共開鑿有唐-清代造像5龕,題刻3處。
現(xiàn)場 施工發(fā)現(xiàn)石刻 被土石所掩埋
據現(xiàn)場施工的業(yè)主馮海波介紹,發(fā)現(xiàn)的摩崖石刻造像位于閬中市五馬鄉(xiāng)楊家埡村3社,這里的摩崖石刻在很多年前就被垮塌的土石掩埋。因去年開始修路,到今年3月初,挖掘了上千方大石塊和泥土后,才露出了真面目。發(fā)現(xiàn)石刻后,馮海波立即告知了閬中市文物管理局。
閬中市文物管理局局長李洪介紹,經過工作人員認真清理,這些石壁上的文字和塑像保存較為完整。在發(fā)現(xiàn)的摩崖石刻上有唐代貞元十三年(公元851年)十二月的題款和清代咸豐元年摩崖題記,文字記錄內容詳盡,字跡較為清楚。
在佛龕的周圍還保存著眾多的小佛像,在佛龕的不遠處,還發(fā)現(xiàn)了兩個天然的石洞,猜測應該是當年僧侶人員活動場地。
據介紹,從現(xiàn)場挖掘后的石巖洞穴內,還可以看到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玻璃酒瓶和碗,這些應該是給佛像獻油和酒所用。
令記者感到奇怪的是,如此珍貴的石刻,在閬中市的很多歷史記錄以及縣志史料中,并沒有記載此處摩崖石刻情況。閬中市文物局考古專家劉富立解釋,主要是因為此處摩崖石刻毀損嚴重,規(guī)模不大,再加上此處人跡罕至,所以沒有記錄。
保護 從唐到清代石刻 有較大文物價值
此次發(fā)現(xiàn)的摩崖石刻造像位于閬中市五馬鄉(xiāng)楊家埡村3社,嘉陵江東岸鄧家山普陀巖石壁上,共開鑿有唐-清代造像5龕,題刻3處。
其中除2號龕無造像,似未開鑿完成以外,其余4龕均有佛教造像,共計十余尊,但大都因人為、自然因素損毀、風化剝蝕嚴重。
3號佛龕位于石壁中央,開鑿于唐貞元十三年,呈矩形,寬3.7米、高3米,進深3.1米,實為一石窟,靠后壁正中有一高45厘米、寬35厘米蓮臺,塑像已毀。石窟右壁有一摩崖碑記,矩形,半圓形碑額,已被全面鏟毀。左壁上一處矩形題記,寬32厘米、高67厘米,上面刻有“博士杜成鐫二身貞元十三年十一月廿八日成就表慶了沙門鳴繼率領社眾等再修廿五佛一鋪并金封”等字樣。
據了解,石刻經幢上的觀音塑像臉型較瘦,屬于典型的唐代早期風格,至今雕塑造像所用的顏料保存尚好,具有較大的文物價值。
目前,閬中市文物局在取得了詳細的調查資料后,就文物的性質、價值、保護措施等與施工方負責人交換了意見,并對該處文物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要求。近期北京方面的文物考古專家將進一步對此進行考察。
“此次新發(fā)現(xiàn)的這一處唐代摩崖石刻造像,進一步豐富了我市不可移動文物內容,為研究川東北地區(qū)隋唐至清代佛教發(fā)展興衰歷史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閬中市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說道。
新聞鏈接 什么是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巖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