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衛(wèi)視有檔姓氏文化節(jié)目叫《你貴姓》,最近專程到杭州桐廬江南鎮(zhèn)環(huán)溪村錄制了一檔節(jié)目--周姓,將于暑假期間播出。
環(huán)溪村有601戶人家,近2100人,建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它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省級文化示范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周,祖先是鼎鼎大名的北宋哲學(xué)家、理學(xué)鼻祖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一篇《愛蓮說》足以流傳千古。而他的雕像就坐落于村口。
一座老宅銘記耕種不易
65歲的周言定,是環(huán)溪村的老會計,也是村里最了解周氏姓氏文化的人。
在他家老宅的堂前,記者見到了這位戴著眼鏡老人?,F(xiàn)在,村里重修宗譜這件大事,正是由他來主持。
1945年,當(dāng)時,村里決定重修宗譜。周言定的大伯,是村里小學(xué)的校長,遠近聞名的教書先生。于是,主持修譜的重任,就落到了他大伯的肩上。
這是環(huán)溪村自明代以來第七次修宗譜。修譜工作就在記者見到的這座老宅里完成,1946年圓譜,每房人家各存一本。周言定說,他在十幾歲時親眼見過這本宗譜,還聽父親講過大伯修譜的事。但由于歷史原因,歷史文字資料都沒能保留下來,環(huán)溪村從那以后再也找不出一本宗譜來。
“為了生計,我到了龍門古鎮(zhèn),干的是古建筑修繕的活。這讓我想到了大伯,想到了宗譜。”周言定決定,要把祖宗的印記找回來。
2002年左右,因為打聽到上海圖書館存有他們村的周氏宗譜,讀大學(xué)的兒子就帶著他,一起趕到了上海。“找到的周氏宗譜,已經(jīng)很破舊了,封面都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只有序言和家訓(xùn)部分,后面的都缺失了。”他們決定把宗譜拍下來,“幾百頁的宗譜,一直拍到晚上九點,還好工作人員理解,關(guān)門了還讓我們留著。”
兒女都在杭州,但周言定卻堅持住在老宅里,這樣可以方便修譜。
這座老宅建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一座三間二弄兩廂二進四合式石木結(jié)構(gòu)樓房。
他家的堂號叫懷耕堂,正門口還能清晰的看見祖輩留下的“德星咸聚”四個大字。“我爺爺那輩有三兄弟,都是經(jīng)商的,為人本分勤勞,家境比較好,就在太爺爺?shù)闹鞒窒陆ㄆ鹆诉@個房子。懷耕堂的意思是讓我時刻記得耕種的不易。”
“我把宅子重修了,辦起了民宿。一來,宅子得有人住,清掃通風(fēng),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二來,來我們村旅游的人住在這里,也能夠了解周姓的文化,我們老兩口心里也樂呵。”
于是,在他家里,總能見到這樣有意思的一幕:家里人坐在堂前的圓桌上休息,幾只在梁上做窩的小燕子在天井里飛來飛去,時不時還有游客走進來,拍一拍開得正旺的繡球花。
一座書院傳播家風(fēng)家訓(xùn)
離周言定家不遠處,有一間白鶴書院。書院里只有一位先生,同時也是書院院長,叫周華松。
周華松比周言定小五歲,但按輩分算,他是周言定爺爺輩的親戚?,F(xiàn)在,周言定找回的宗譜就放在書院里,由周華松負責(zé)整理。
“走在村里,周敦頤的《愛蓮說》,以及從中衍生出的文化隨處可見?!稅凵徴f》說的是要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在宗譜里,也可以看到后人們?nèi)谌胱约旱睦斫猓⑾赂娴募矣?xùn)家風(fēng),并且世代傳承下來。”
周華松舉了一個例子,周敦頤第二十二世孫周希商,生于明朝末年,曾是明朝皇子老師,明亡后,他回到環(huán)溪村。清初,皇上想請他出山,被其斷然拒絕。“他就像蓮花一樣,很有骨氣,很有氣節(jié)。”宗譜里記載著他的訓(xùn)詞:“欲振家聲,須讀書為第一義。人知積聚致家盈余而已,豈知不讀書則智者失之狂妄……”
六七年前,周華松開始免費辦學(xué),為村里的孩子講授國學(xué)、書法、古文化等知識,最多的時候有幾十個孩子來聽他講課。
現(xiàn)在,周華松正在整理宗譜里最基本的知識,把它們寫成講稿。“高考結(jié)束后,我會開辦姓氏文化講座,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周敦頤和《愛蓮說》,了解我們重文尚武,耕讀傳家的家風(fēng)、家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