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原型或為印度神猴 胡適與魯迅曾為此爭執(zhí)

時間:2015-07-31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北京晚報 作者:馮并 點擊: 載入中...

  動畫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熱映,片名中的"歸來"一層意思是指沉默多年的孫大圣重歸人們視野,借用"歸來"的語境,我們今天要追根溯源,從文化與歷史傳承的層面關(guān)注下孫大圣到底從哪兒"歸來".


  這個話題并不新鮮,在本世紀之初,胡適就曾經(jīng)提出過孫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觀點。魯迅進行了反駁,他認為悟空的形象來自淮渦水神無支祁。在現(xiàn)實世界里,對于孫悟空的"原型"也有不同意見:敦煌的以西天取經(jīng)為題材的壁畫中,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在史書中還記載了唐朝一位叫悟空的和尚,他還參與過佛經(jīng)的翻譯。


  孫悟空原型之爭至今也無定論,但"孫悟空"的俠義形象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爭論  孫悟空原型是神猴哈奴曼


  動畫片《大圣歸來》,讓"美猴王"孫悟空再次成為眼下的熱門話題。談到"歸來",不妨也談?wù)剬O大圣的原型來自哪兒?事實上,這一問題不久前曾在學(xué)術(shù)圈引起爭議。爭議源于5月份在廣東舉行的一次柬埔寨古代文物展,在這次展覽上,"孫悟空原型是古印度經(jīng)典《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話題再度被提起,這一爭論甚至還波及到了在西安舉辦的古印度彩陶展,彩陶展上展出了幾件被認為是哈奴曼陶俑的展品。


  有文章借此分析,"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后,《羅摩衍那》的故事就在中國民間廣為傳播",并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對于博覽群書、善于收集野史秘聞的吳承恩來說,在撰寫《西游記》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借鑒了《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孫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先不討論,單從文章提到"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后,《羅摩衍那》的故事就在中國民間廣為傳播"的說法,顯然不準確。《羅摩衍那》是印度的兩大梵語敘事史詩之一,主要講述了王子羅摩被老王妃放逐,妻子悉多也被魔王劫去,多虧群猴相助,夫妻團圓,恢復(fù)了王位的故事。


  《羅摩衍那》是婆羅門教文化經(jīng)典,其中主角羅摩是婆羅門教主神毗濕奴的化身,幫助羅摩王子擺平坎坷的神猴自然也是婆羅門文化中的神猴。


  佛教與婆羅門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譜系,其中的故事和形象一般是不兼容的。因此,從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推及到神猴哈奴曼形象也在中國傳播,是很難講通的。由此可見,《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否在我國的民間普遍流傳并被吳承恩收集到,就值得存疑。


  當然,也不能就此推斷出哈奴曼的故事在中國就一點聲息都沒有?!段饔斡洝肥菂浅卸鲗懗傻男≌f作品,是在話本基礎(chǔ)上的改造與再創(chuàng)作。"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在南宋時就以話本的形式存在,現(xiàn)存的《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詞話》便是南宋人使用的話本。它主要講猴行者化身為白衣秀士,保護唐僧取經(jīng),一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話本不僅把取經(jīng)的故事引入文藝創(chuàng)作,同時還把故事的主角轉(zhuǎn)為猴行者。書里還有深沙神的角色,顯然是沙和尚的形象,而豬八戒的形象尚未出現(xiàn)。


  到了元代,逐漸出現(xiàn)了更為成熟的西游記話本,這從《永樂大典》中引敘的《西游記》的書名可以推斷。金院本和元雜劇中也有唐三藏和西游記的劇目,這都是吳承恩再創(chuàng)作的藍本。


  南宋與元是海上絲路大開放的時代,中國與印度及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來往頻繁。此時,印度婆羅門教在公元八九世紀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改稱印度教,而佛教中心已經(jīng)向東轉(zhuǎn)移。在中國與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商業(yè)文化往來中,神猴的故事也多少會在民間流傳起來。


  泉州著名的開元寺西塔上就有猴行者的浮雕,敦煌榆林窟宋代壁畫也有猴行者,而當時吳承恩的《西游記》并沒有誕生。另外,在小乘佛教流行的東南亞地區(qū),今天還能看到許多印度教的寺廟遺址,如著名的佛教遺址吳哥或柬埔寨的文化遺產(chǎn)里,還有神猴哈奴曼,這些都說明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叢生性。


  我們目前確實沒有孫悟空來自神猴哈奴曼的直接線索,但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也并非憑空而來。哈奴曼大鬧無憂園與孫悟空大鬧天宮有相似之處,只是背景發(fā)生了變化,后者直接演化為與神權(quán)、君權(quán)的斗爭。孫悟空的金箍棒是大鬧龍宮的戰(zhàn)利品,可以倏忽變大,倏忽變小,甚至細小到可以放在猴耳朵里,這是《西游記》的動人之處,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是哈奴曼身上所沒有的神奇,因此并不能因為有了印度哈奴曼的故事在前,就降低了吳承恩筆下孫悟空的魅力與分量。我個人反而認為,孫悟空的魅力更勝一籌。

 

鉤沉  胡適與魯迅關(guān)于孫悟空原型之爭


  孫悟空的原型是否為哈奴曼,其實早有爭論,這個爭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被廣泛提及。1923年,胡適在他的《西游記》考證里提出,"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我依照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里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圣的背影了".史學(xué)大家陳寅恪、鄭振鐸和季羨林都認同此說。


  但胡適的觀點遭到了魯迅的反對,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再次提出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看法,他認為悟空的形象來自淮渦水神無支祁,無支祁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怪,像一只猿猴白頭青身、火眼金睛、力大無窮,常在淮水興風(fēng)作浪,大禹治水時將其擒獲,鎖鎮(zhèn)在淮陰龜山腳下。這與孫悟空被佛祖鎮(zhèn)壓在五行山下情節(jié)相類。


  是耶非耶,各執(zhí)一詞。但我個人以為,這兩種觀點是互補的。


  吳承恩是淮安人,又寫作過《禹鼎志》,對大禹治水的這段傳說可以說耳熟能詳,但無支祁明顯是水怪,是惡的化身,因此吳承恩也就取其形,并把它曾被鎮(zhèn)壓的故事演化為取經(jīng)有關(guān)的佛祖,卻絕口不提大禹之事。對于猿神猿怪一類,志怪小說里有,《山海經(jīng)》里的有"棠庭之山多白猿",海內(nèi)經(jīng)則"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的說法,這些不能一律當成舶來品,由于同屬靈長目,很容易讓人將猴子擬人化,但這并不能說明其它重要情節(jié)也來源于此。魯迅向來有"面孔在河北、帽子在山西"的小說素材處理說,間接而非直接的道聽途說也并非不是《西游記》的來源。因此也不能斷然否定胡適的懷疑。


  觀點  孫悟空是不是舶來品不重要


  關(guān)于孫悟空的原型,除了胡適與魯迅的上述觀點,還有兩種說法認為孫悟空有現(xiàn)實原型,一個來自于石盤陀,另一個來自于悟空和尚。石盤陀的說法值得懷疑,石盤陀曾經(jīng)是一個言而無信的庸碌之輩。他伴隨唐僧西行的路程不足百里,甚至只是一天半夜,而且居然拔刀威脅唐僧中斷取經(jīng)之行,這倒有點豬八戒的影子。半路出家的車姓悟空,武人出身,是唐代最后一個西行取經(jīng)者,與玄奘沒有交集,但多少會影響到吳承恩對取名的思維選擇。但也僅此而已。


  這些討論至今余波未消,反映出中國人的某種思維定式。20年前,我就寫過一篇雜文《混血的孫悟空》,其時正是東南沿海大開放,思想大交鋒的時期,對外開放往往與民族自豪感糾結(jié)在一起,形成一種"欲說還休"的情結(jié)。這種情結(jié)無疑是在近代復(fù)雜的歷史環(huán)境中凝結(jié)沉淀而來的,表現(xiàn)出兩面性,一面要"師夷之技",一面又擔(dān)心失去自我。甚至在考古事業(yè)中,也總是想證明,中華文明的一切都是獨立發(fā)生的,青銅器是獨立發(fā)明的,彩陶也不例外,甚至人種的演化,都希望把元謀猿人與北京人連成一線。


  這里似乎有一個死結(jié),好像文明譜系的偉大在于它的純正,容不得哪怕一點外來的東西,但這樣的文明世界哪里去尋,又怎么能夠成為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呢?


  把孫悟空看作是一只"混血"的猴子,其實沒必要那么敏感,也沒那么重要。這是絲綢之路教給我們的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是物質(zhì)形態(tài)的文明還是精神文化形態(tài)的文明,有容乃大。回顧絲綢之路曾發(fā)生的一切,都是為了在相互交流中再創(chuàng)造。

 

補白


  關(guān)于孫悟空原型的爭論由來已久,爭論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版本,這些版本背后也都有著不同的故事。

 

哈奴曼


  哈奴曼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戶曉,在新德里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哈奴曼的神像。這只神猴渾身通紅,頭戴金冠,濃眉大眼,嘴巴鼓鼓的,還有一條尾巴翹起來,是典型的猴子形象。


  哈奴曼是《羅摩衍那》中的重要角色,它是一只神通廣大的超級神猴,也是毗濕奴的第七個化身羅摩最忠實的仆人和朋友。毗濕奴是印度教的保護神,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手握維護宇宙之權(quán),與濕婆神一起分享神界的權(quán)力。


  哈奴曼擁有超凡的力量,并且精通變化。有一次,他的主人羅摩的妻子被魔王劫走,情況非常緊急,哈奴曼受羅摩之命,率領(lǐng)浩浩蕩蕩的猴子大軍,遠征魔王,打敗了敵人,救出了主人?!段饔斡洝分杏蓄愃魄楣?jié),朱紫國王的金圣宮娘娘被觀音菩薩的金毛犼攝走,孫大圣率領(lǐng)師兄弟,智盜紫金鈴,擊敗了怪獸,救出了皇后。


  陳寅恪通過研究《賢愚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后,佛經(jīng)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上世紀初,敦煌學(xué)建立后,記載《西游記》人物故事的壁畫中,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

 

無支祁


  無支祁是誰?它是唐代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在《西游記》中,有兩處提到它的大名。


  孫大圣被黃眉老佛打敗,跑去南贍部洲盱眙山城搬取救兵,日值功曹說,"(山城)即今泗洲是也。那里有個大圣國師王菩薩,神通廣大。他手下有一個徒弟,喚名小張?zhí)?,還有四大神將,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大圣見到國師王菩薩,菩薩說,"你今日之事,誠我佛教之興隆,理當親去,奈時值初夏,正淮水泛漲之時,新收了水猿大圣,那廝遇水即興,恐我去后,他乘空生頑,無神可治。"


  這里說的水母娘娘和水猿大圣,便是怪獸無支祁。


  無支祁是淮渦水神,淮即淮水,今天的淮河;渦水即渦河,是跨河南、安徽兩省的河流。無支祁外表如猿猴,縮鼻高額,白腦袋白牙齒,金眼睛綠身子,倒像一只長頸鹿,腦袋一伸,脖子變成百尺,力量超凡,速度飛快。


  由于無支祁在兩水作亂,禍害一方,在大禹治水時,便將它降伏,頭上套上鎖鏈,關(guān)在淮水之中。

 

悟空和尚


  在陜西涇陽縣北部的嵯峨山上,有很多人文景觀,除了唐德宗李適的陵墓,還有唐代悟空和尚的靈塔,悟空和尚是唐代西天取經(jīng)行動的最后一人。


  悟空和尚的俗名叫車奉朝,是陜西涇陽人。生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751年,年僅20歲的車奉朝,奉旨隨中使張光韜出使西域各國,途中車奉朝得病,留在健陀羅國即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養(yǎng)病。估計是病情比較嚴重,車奉朝在病中發(fā)愿,如果病能夠痊愈便出家為僧。后來,車奉朝的病真的好了,他便拜當?shù)氐娜胤◣煘閹煟教甓瘸黾?。此后,他在西域周游列國,訪師問道,轉(zhuǎn)眼幾十年過去。將近六十歲時,征得師父的同意,帶回一枚舍利佛身和很多經(jīng)書回國。


  790年,唐德宗召見了車奉朝,表揚他的行為,并賜給他的法號"悟空".悟空和尚出塞前后四十年,歷盡艱辛,學(xué)佛譯經(jīng),他所翻譯的佛經(jīng),共三部十一卷,被全部收錄在高僧圓照奉旨編撰的《貞元釋教錄》中。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