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講的是雍正年間的故事
講雍正年間事情的《甄嬛傳》,提到了在康熙年間就已改名的“玄武門”
說起玄武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yīng)便是那場爭奪長幼繼承權(quán)的玄武門政變,無疑,這扇門開啟了李世民的帝王生涯。“玄武門”三個字經(jīng)常出沒于影視古裝劇中,這不,熱播清宮宮斗劇《甄嬛傳》的第三十集中,周寧海就向華妃稟報:“皇上和皇后的鑾駕已經(jīng)在玄武門外了。”不過,在這部電視劇中出現(xiàn)“玄武門”這幾個字,在那個時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為玄武門在康熙年間重修時,因“玄”字犯了康熙皇帝名“玄燁”之諱,將“玄武門”改成了“神武門”.雍正朝中任何人說“玄武門”,都是犯了大忌,要嚴(yán)厲懲罰的。
相傳“玄武”是北方之神,是一種龜蛇合體的靈獸,我國古代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之說。明成祖朱棣在建北京城時,按照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方位,在故宮的北面修建了玄武門。玄武門上有鐘樓,可以鳴鐘報時,此外,它還供皇帝的后宮人員進(jìn)出。清代選秀女,秀女們也是從此門進(jìn)入。康熙即位后,這個“玄武門”因避諱被改成“神武門”,周寧海作為宮里的老人了,還不知道這個避諱,可真是不應(yīng)該。
現(xiàn)在的人說起“避諱”,可能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了?但古人卻對此非常慎重且小心。
我國古人的避諱之風(fēng)起于周,定于秦漢,盛于唐宋,極于清?!墩f文解字》解釋“諱,忌也。”《禮記·曲禮上》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說的是到他人家中,要先問其家人名諱,以免在交談中因犯諱而失禮。古代也有避諱的原則,據(jù)《公羊傳·閔公元年》記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在這一原則指導(dǎo)下產(chǎn)生了避諱的方方面面,如國諱、家諱、內(nèi)諱、圣諱、憲諱等。古人常需避諱,他們在小心謹(jǐn)慎之中總結(jié)了種種避諱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和空字法。
改字法即以同義或同音字取代本字。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秦時改“正月”為“端月”,是因秦始皇名政,與正月之“正”音同,因而避諱。1975年年底,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考古發(fā)掘戰(zhàn)國末至秦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一批叫做《語書》的竹簡中幾處“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矯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應(yīng)為“正”,很明顯是為避始皇諱而改的。又如宋仁宗名趙禎,同“蒸”音,故將“蒸”字改為“炊”字,所以武大郎賣的蒸餅只能叫“炊餅”.
缺筆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筆劃。如《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說到林黛玉時,說她的母親名賈敏,所以黛玉寫“敏”字時,就缺一兩筆。
空字法是將本字空而不寫,或畫以“□”,或書以“某”字,或直書以“諱”字。唐人撰《隋書》時,為避李世民諱,書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
以上便是在雍正年間不可說“玄武門”的原因。如今神武門已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后門,懸掛在門上的牌匾中赫然寫著“神武門”,“玄武門”這幾個字已經(jīng)變成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