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美味是有歷史可考的,有些卻只是傳說,卻也傳得有鼻子有眼兒,不由你不信。
山西人好吃面,面食品種豐富,各種面類點心也不少。比如聞喜的煮餅,明明油乎乎的像是油炸的甜點,可是卻偏偏叫煮餅,這跟煮有啥關系嗎?那我們來看看有關聞喜煮餅由來的不同版本。
版本一:武王伐紂時,太師聞仲出征應戰(zhàn),兵至古唐(山西省南部翼城一帶,古稱唐國),用當地的飴、面混制糖餅,當做干糧,這種有了糖飴的食品不容易壞,便于攜帶,那時叫聞太師餅。漢武帝后來也多次到過此地,還把這地方改名叫了聞喜,當地這種餅也隨之改名叫了聞喜餅。不過為啥叫煮餅,這跟當地的方言有關。當地方言中稱油炸為煮,于是變成了聞喜煮餅。
版本二:聞喜煮餅始于清康熙年間。相傳康熙皇帝外出考察時,路經聞喜,聞喜官紳招待康熙,當地的好吃好喝自然都端出來了,康熙大帝吃了這種餅后,覺得味道不錯,便問其名,眾官宦搜腸刮肚也沒想出個好聽的名字。結果,康熙就賜了個名,叫”煮餅“吧,從此名聲大噪。
傳說,康熙大帝不僅給聞喜煮餅賜過名,還給山西的饸饹面改過字。
有一年,康熙皇帝突然搞了一次全國飲食摸底工程,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tǒng)計上報,”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風味食品上報了朝廷。一天,康熙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
那么”河漏“這個名又是如何來的呢?傳說這與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有關。高洋在太原稱帝后,他兒子要過生日,便邀請王公大臣們來赴湯餅宴??墒菧炞銎饋硖?,人多了做不出來啊。這御廚想了個辦法,把面放于床洞上壓,效果出奇地好。在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床“這個物件。這個床不同于我們現(xiàn)代睡覺的床,而是一種四腿架空的物件。山西現(xiàn)在一些地方仍管小凳子叫小床床,這里的床就類似于古代說的”床“,話說李白詩里”床前明月光“,里面指的也是這樣的小凳子,這樣大家就大致推斷出這種壓面的”床“的形象了。
漢代時,家家都有一種叫”火爐床“的物件,估計當時這位廚師靈機一動,把這種”火爐床“當成壓面工具了,后來就有了”河漏床“這種加工面食的工具。一開始,這種加工工藝做出來的面叫”促律忽塔“,完全是根據壓面時發(fā)出的聲響而起的名,后來因架床于鍋,如同面漏入河中,便叫了”河漏“,也有叫”河撈“的。
又經過一千多年,直到康熙皇帝發(fā)現(xiàn)這個面的名字特殊,生出好奇心。又因這面的名字”河漏“的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xié)調,才揮筆把”河漏“改成了”饸饹“.
皇宮流行吃食民間競相追逐
一塊餅,一碗面有了這歷史做作料,不光是吃起來有滋有味,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知名度,有了這種名人效應,自然就會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其實,這種追星的心理自古就有,千年未變。
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媒介,皇帝以及王侯將相等政治人物自然也會是民間百姓追捧的明星。宮中流行啥,民間也會跟風,百姓也是皇家的粉絲。皇上要是吃燒餅,百姓就都跟著排長隊等著燒餅出爐。《后漢書》說:”漢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說的就是皇帝的名人效應。
漢代時,隨著絲綢之路開辟,西域的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等陸續(xù)移居漢朝,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潮。隨著移民的內遷,西域的生活習俗諸如食胡餅之俗就傳入中原,引起漢人的注目和仿效。漢代皇室所食的胡餅是爐烤的,吃起來香脆可口。其制作方法便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故名胡餅。漢靈帝喜歡吃這種胡餅,老百姓知道后,也開始紛紛跟風買胡餅吃。可見,追著皇帝的口味嘗嘗鮮的歷史悠久?;实巯矚g啥,吃過啥,自然也會帶動某種美食的銷量。
名人效應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自然會引得大家都想方設法挖掘點歷史故事做商品標簽。
慈禧西行時,曾在清徐的徐溝停留過一晚,當地傳說當時的徐溝縣令用灌腸招待這位太后,慈禧吃后贊不絕口,還升了這位縣令的官。灌腸估計慈禧太后是吃過,但是,這位縣令卻是個直言不諱的主兒,趁著這個機會奏說慈禧對屬下約束不利,導致太監(jiān)以及隨行的人趁機敲詐勒索,騷擾百姓。后來,慈禧找了個茬,又把縣令給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