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龍泉鎮(zhèn)窯子上村一片喧囂,當?shù)亟M織的文化惠民演出正在該村中心廣場上熱鬧進行。與以往不同的是,鄉(xiāng)民們多年未見的“道情戲”再次上演,這對村中的老人們來說著實是個很大的驚喜。
鑼鼓齊鳴,笛胡相和。在傳統(tǒng)音樂伴奏下,表演者們服裝華貴,妝容艷麗,時而長袖飄舞,時而唱腔悠悠。臺下,村民們搬著自家的小板凳有序端坐,有的叼著煙卷,有的托著下巴。沒有掌聲,在動聽的音樂和唱腔中,只有一張張專注而陶醉的臉。
而在后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神池道情戲”傳承人黃鳳蘭則有點兒忙碌:叮囑一會兒演員們換裝,又看看前臺的表演情況,臉龐激動之下些許紅潤。她說,對自己而言,曾經(jīng)銷聲匿跡的道情戲能夠再次上演,比什么都重要。
道情是中國漢族曲藝品種的一個類別,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jīng)韻,有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之分。至清代,道情同中國各地漢族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陜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
神池道情是中國俗曲道情的一個分支。據(jù)介紹,金代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全真道掌教丘處機北上傳道途經(jīng)晉西北,留下此門宗教藝術。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發(fā)展,當?shù)氐狼閼驓v經(jīng)“坐腔道情”、“過街道情”、“風攪雪道情”等多種演變,于清乾隆年間受梆子戲影響走上舞臺,成為黃河流域獨具特色的道情戲分支。
“神池道情戲于清朝道光年間發(fā)展至頂峰,當?shù)卦卸噙_110余個戲班,在冀、晉、陜、蒙等多個省份廣為流傳。”戲曲音樂理論家、忻州市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武兆鵬說。
武兆鵬表示,新中國成立以后,當?shù)氐狼閼虺掷m(xù)發(fā)展,成為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田間地頭,樹下墻根,不管是累了還是高興了,總有人會哼上幾句。”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受多種因素影響,神池道情戲逐漸走向衰落。至2000年,當?shù)厮袑I(yè)演出曾一度全部停止,創(chuàng)造過多個輝煌歷史的道情劇團也因面臨困境而解散。這個流傳近千年的古老劇種沉寂于城市鄉(xiāng)野。
為了神池道情戲的延續(xù),當?shù)孛耖g和官方合力開始謀求“中興”之路。經(jīng)過文化部門申報評審,2011年,神池道情正式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12年,我們專門成立神池道情藝術研究所;2013年開始搜集民間老藝人流傳下來的劇本并編撰成書,以后世流傳。”神池縣文化局局長王淑文表示。
同時,由民間發(fā)起成立的全新道情戲劇團已經(jīng)走上正軌,期間,當?shù)囟嗝纤囆g家、道情傳承人全力相助。2015年正月十五,闊別多年的道情戲在發(fā)源地再次唱響,轟動全城。
“路已經(jīng)開始,但路仍有艱難。”黃鳳蘭指了指臺下的觀眾,“現(xiàn)在喜歡道情的以老年人居多,而我們的任務是讓年輕人加入進來,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后備人才。”
面對“傳承”難題,黃鳳蘭表示,她們將把劇團推向市場,并將道情戲的音樂、唱腔進行創(chuàng)新,讓年輕人看到其中的發(fā)展前景。同時,一個50人的道情藝術班已開始籌備,這將成為該領域第一批年輕力量。
在多方努力下,有著“七彎八轉”之稱的神池道情戲如今再次飄蕩在黃土故道,開始謀求恢復它千年前的輝煌。同時,黃鳳蘭口中的“延續(xù)”也有了希望:舞臺上,剛剛18歲的姑娘李芝葉已經(jīng)在前輩們的帶領下表演得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