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們的文化歷史

時間:2015-11-18 09:43來源:大西北網(wǎng)-中國青年報 作者:葛劍雄 點擊: 載入中...

瑯琊閣

 

    地名不僅是一個名稱所代表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還有其歷史、文化、社會、民族等各方面的意義。


    早期的地名實際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如商朝人,幾乎將所有做過都城的地方都稱為“亳”,早期遷移到的地方也命名為“亳”.


    早期的地名后來成為國名,成為朝代的名稱,其實開始往往是指具體的地方,例如秦、漢、魏、晉、宋等。以“漢”為例,來源于漢水,因為有了漢水,才有了漢中等地名。


    地名的遷移也反映人口遷移或民族的遷移。比如漢高祖劉邦的祖籍是豐縣(今江蘇豐縣),他父親長期生活在豐縣。劉邦做皇帝以后將父親接到關(guān)中,尊他為太上皇。但太上皇卻悶悶不樂,表示住在關(guān)中不開心,因為聽不到鄉(xiāng)音,看不到鄰里斗雞遛狗,吃不到路上賣的餅。于是劉邦下令將豐縣居民全部遷至關(guān)中,為他們建一座新城,完全模仿復制豐縣。據(jù)說復制非常成功,移民將從家鄉(xiāng)帶來的雞狗放在城里,都能找到原來的窩。這座新城被命名為新豐,就這樣,豐縣的地名被搬到關(guān)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止一個,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從北方搬到南方,從中原移到邊疆。


    很多地名本身就記錄了一段歷史,最典型的是今山西、河南兩個縣的名稱:聞喜和獲嘉。聞喜本是西漢河東郡的曲沃縣,漢武帝經(jīng)過時獲悉平定南越叛亂的喜訊,即改名聞喜。當漢武帝行經(jīng)河內(nèi)郡汲縣新中鄉(xiāng)時,又傳來了發(fā)動叛亂的南越丞相呂嘉被俘獲的消息,即下令在此新設(shè)一縣,命名為獲嘉。


    還有很多具有紀念性質(zhì)的地名。從早期將黃帝陵所在地稱為黃陵,到近代全國很多以“中山”命名的地點,如中山路、中山大道、中山公園、中山市等。


    有一些地名反映一個階段或一段時間的觀念和價值趨向。比如民國年間馮玉祥主政河南時設(shè)博愛縣、民權(quán)縣,臺北市有忠孝路、信義路、仁愛路等。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民主、和平、幸福、解放、復興、建設(shè)等命名。


    有的地名是地理環(huán)境的反映,而命名時的情況與當前不同,這類地名在研究歷史地理時很有意義。比如河南與河北劃分是以黃河為界,但也可發(fā)現(xiàn),河南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黃河北邊,所以地名本身歸類是一回事,但以后發(fā)生了變化,這變化恰恰為研究歷史上的地理環(huán)境變遷提供了依據(jù)。


    還有一些地名體現(xiàn)了近代殖民的歷史。比如東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國入侵之后被換成俄國地名,香港被英國占據(jù)后,很多英國地名就被搬到了香港。


    地名如果只是記錄它所代表的空間范圍,那么它是純粹的地名。實際上,地名所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的,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尊上有銘文,銘文上面出現(xiàn)兩個字,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最早的“中國”二字。銘文的大意是: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xiàn)在占有了中國,準備把它當做自己的家,并且統(tǒng)治那里的民眾。”


    “中”“國”兩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由于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于中間,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國”(繁體為“國”)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或生產(chǎn)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所以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wèi);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墻。所以“國”實際上是有圍墻的、有人守衛(wèi)的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


    處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在這么多國中間誰有資格稱為“中國”呢?只有最高的統(tǒng)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中國”是天子所在的國。


    東周時,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間相互吞并,國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國土越來越大。到戰(zhàn)國后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秦朝,稱皇帝,自然便稱“中國”了。


    以后歷代王朝都自稱為“中國”,“中國”概念從一個點擴大到整個國家,甚至包括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quán)。比如契丹人建立遼朝,到遼朝后期,也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南北朝時,南朝、北朝都稱自己為“中國”,隋、唐統(tǒng)一以后它們都成了“中國”一部分。“中國”實際上成了這個國家的代名詞。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開始有了“中華”和“中國”兩種簡稱,以后基本都用“中國”了。


    現(xiàn)在社會上出現(xiàn)一種隨意更改地名的現(xiàn)象,中斷了歷史的延續(xù)。一些地名,特別是縣名和縣治所在,從秦漢時期沿用到現(xiàn)在,2000多年來,不僅名字沒有改,地點也未曾發(fā)生變化。但其中的一些地名被莫名其妙地改掉,從此就消失了,與歷史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一些大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地名也消失了。


    近年,一些地方又盲目恢復古地名,卻往往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從更改、消失再到恢復的過程,總是會產(chǎn)生許多麻煩。比如,沔陽是從南朝就存在的地名,后設(shè)置過郡、縣、州、府、鎮(zhèn),但到1986年,沔陽縣被撤銷,建仙桃市。而仙桃此前只是縣治所在鎮(zhèn)的名稱。荊州市一度改成荊沙市,后來又恢復。襄陽與樊城改稱襄樊市,現(xiàn)在又恢復為襄陽了。一些地名本來在歷史上非常重要,或是與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有關(guān),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恢復。與此同時,任意恢復古名的舉措產(chǎn)生了不少后遺癥。


    更改地名,對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有割斷歷史的危險。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們的文化歷史。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改地名也要有法可依
  • 亂改地名就是沒文化
  • 地名任性改,何以載鄉(xiāng)愁?
  • 地名更迭“文化細胞”不能遺失
  • 地名保護需要法治動作
  • 要有包容“奇葩地名”的胸懷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