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何紹基書法藝術(shù)展”14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這是晚清書法家何紹基作品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日本東京和臺灣外出展覽后,再次離開故土湖南。
本次展覽展出的的70余幅作品,分楷書、行草、隸書、篆書、繪畫五個部分,主要是從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作品中遴選出的代表之作,另有山西博物院藏的2件何紹基作品參展,全面展示了何紹基的各體書法創(chuàng)作成就。
此次展品中最為聞名的便是何紹基晚年書寫的《種竹日記》,這本日記記錄了何紹基學書的體驗、生活瑣事、學習心得,可以說事無巨細,完全展現(xiàn)了何紹基行書創(chuàng)作的高度。
山西博物院文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宋濤介紹說,文人士大夫進行日記創(chuàng)作始于中國宋代,起初只是一個隨手記錄的體裁,往后發(fā)展就成令人士大夫的一種文化好尚。有一種說法叫,“傳記不如年譜,年譜不如日記”,走近一個文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日記。
湖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劉利介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何紹基的作品曾在日本和臺灣展覽,此后便再無外出展覽。何紹基被譽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曾國藩更是評價其“字必傳千古無疑”.
何紹基出生于清代嘉慶四年(1799年),湖南道縣(當時稱道州)人,字子貞,號東州,晚號蝯叟。他曾先后做過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diào)總纂?yún)f(xié)修、武英殿纂修等朝廷史館文職官員。54歲那年,入蜀上任后的何紹基革除陋規(guī),嚴劾貪官,得罪了不少地方權(quán)貴,最終以“信口雌黃,肆意妄言”之罪名而罷官降職。
此后,他絕意仕途,曾先后擔任過濟南濼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浙江孝廉堂等講席,主持蘇州書局、揚州書局的工作,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業(yè)和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
據(jù)文獻記載,何紹基在經(jīng)史方面的著作有《惜道味齋經(jīng)說》八卷、《史漢地理合證》若干卷、及與丁晏合撰的《山陽縣志》二十一卷等。在文字學方面的著述有《說文段注駁正》、《說文聲讀表》、《說文聲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