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簡介
1990年出土于懸泉置遺址。木簡一枚(簡號I91DXT0309③:74A/B),該簡基本完整,下部略有殘缺。簡長22.9厘米,寬0.8厘米,厚0.15厘米,紅柳材質。該簡兩面均有書寫,A面內容為日書類文獻,B面書“第九”,是簡背編號。正面抄寫內容是漢代流行的日書類書籍,屬建除類文獻?,F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1990年出土于懸泉置遺址。木簡一枚(簡號I91DXT0309③:262A/B),該簡基本完整,下部略有殘缺。簡長23.8厘米,寬0.95厘米,厚0.25厘米,紅柳材質。該簡兩面均有書寫,A面內容為日書類文獻,B面書“第十四”,是簡背編號。正面抄寫內容是漢代流行的日書類書籍,屬占測“死日吉兇”一類的文獻。現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閱“牘”延伸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數術作為預測吉兇、占卜未來的知命之術,“日書”類文獻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fā)源可上溯至春秋以前,《淮南子·人間訓》就將“數術”定義為以陰陽之數占卜吉兇悔吝的神仙方術?!稘h書·藝文志》中著錄的“數術”書籍有190家,2582卷之多,但這些著作早就亡佚了?,F在得益于簡牘文獻的發(fā)現,才使兩千年后的我們重新看到了這些寶貴的文獻。目前日書研究主要側重于三個方面:第一、日書文字、句意的疏通;第二日書的數術原理研究;第三、相關社會史、文化習俗的研究。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日書是面向普羅大眾的,古人從日書中占測吉兇、設置禁忌來規(guī)避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和危險。現代人來看“數術”文獻不免覺得它們是封建迷信的“老黃歷”,但歷史研究者從日書中可以窺探,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構建出兩千年前古人精神世界的一隅,不失為一段有趣的探索。
老黃歷|圖源網絡
甘肅簡牘博物館主編《懸泉漢簡(貳)》的“日書”冊書現存十二枚,簡背皆有墨書編號?,F存簡號如下:
以上十二枚簡長、寬相近,材質以紅柳和胡楊參半,簡文根據內容可分為兩組,第一組為建除日•干支+方位詞+數詞;第二組題名為“死吉兇”內容是地支+死,其后接吉兇占卜文句。從簡背編號來看這十二枚簡,應當是可以編綴在一起的一件冊書。這十二枚簡均出土于懸泉置發(fā)掘I區(qū)0309探方的第三層,這為同一冊書編聯提供了堅實的地層證據。
從第一組簡中可以得到兩點認識:
一、本篇建除十二神在各月的排列情況與孔家坡漢簡《建除》篇完全一致。但本篇還包含了孔家坡漢簡《死失》篇的內容。本篇最大的特色是將孔家坡漢簡的《建除》和《死失》糅合在一起,并以表格形式呈現出了兩篇《日書》的內容?!稇胰獫h簡(貳)》中的這一篇文獻是更具實用性的復合式文本,不僅具有“二合一”的功能,而且文本的表格化更凸顯其實用的查詢功能。
二、據第一組簡文可校正孔家坡漢簡《死失》篇的一句簡文?!犊住泛?22:“十一月子死,失東一室,丑二,卯四,巳六。午酉一,未二,酉四,亥六。申、戌、寅、辰,不出。”簡文中的“午酉一”一句不可解。比照孔家坡漢簡本篇上下文可知,本句缺方位詞及一“室”字,簡文當為“午X(方位詞)一室”。《懸泉漢簡(貳)》的《日書》冊書經過復原后,關于十一月的簡文排布當為:“十一月•子東一•丑東二•寅不出•卯東四•辰不出•巳東六•午西一•未西二•申不出•酉西四•戌不出•亥西六”。由于簡文中的“未西二•申不出•酉西四……亥西六”為出土木簡,且簡背編號相次,因此“未西二”前可補“午西一”三字。由此可知,孔簡322中的“午酉一”應校正為“午西一室”,“酉”字為“西”的訛字。
從第二組簡中可以得到以下認識:
第二組簡冊名稱為《死吉兇》,該篇與孔家坡漢簡的《死咎》相似性更高,但《死吉兇》文本明顯更加嚴整和復雜,后半段的文句似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文句,如“大事離”“家益富”“去不羊(祥)”等,或為總括某死日的宜忌,這類似于今日黃歷中的宜忌內容,如遇“子死”日,應忌諱“大事離”這一事項,但這一部分文本當中還有“家益富”、“田宅益”等吉利的話語,這似乎是在呼應該篇的篇題。但這一部分文本與后面兩部分有著不同程度的文本分歧,或許《死吉兇》篇也是由兩類或兩類以上的文本糅合而成的。第二部分文句主要是關于已死之人回煞的禁忌,主要講死者亡魂在房屋的方位及兇煞所在之地,如“東南閒(間)三室內必或死者,其兇在北辟(壁)上”。第三部分文句主要是與特定某日的祭祀禁忌有關,如“丁丑,不可以祭,祭不出三年有人三死之。”。
孔家坡漢簡|圖源《簡牘名跡選·湖北篇二》(日本二玄社出版)
總體來講,日書文獻是古人在面對未知世界時希求獲得心靈慰藉的產物,這與我們今日喜歡看星座運勢、生肖屬相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可謂古今中外,心同理通。秦漢時期人們非常迷信日書,從而產生的非常復雜多樣的日書文獻群,當朝的王公大臣至平民百姓無不生活在此類文獻的支配下,甚至某些方術士的占卜能夠影響朝政局勢的發(fā)展。但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逐漸深入,這一類文獻迅速消亡,此后便以更為簡潔、隱秘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功用,比如今日依然可以買到的老黃歷中記載“宜”“忌”的內容,最早的形式就是秦漢時期的日書文獻。
不問蒼生問鬼神|圖源網絡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具備了科學知識,知道這些命理之說并不靠譜,甚至覺得秦漢時期人們的思維略顯荒誕。我們會覺得他們時時生活在未知的恐懼之中,被很多東西所束縛著支配著。但正是歷史車輪的不斷前行,后來的我們才在前人的基礎上逐漸積累起了對世界正確的認識,不被命理之說所惑,這正是歷史學“鑒古知今”的魅力所在了。當然,我們在回望歷史的時候,猛然發(fā)現古人像是生活在異次元世界的人類,他們的生活似乎充滿著光怪陸離的景象,他們生活在其中,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應對之道,這些日書文獻正好是我們打開他們心靈世界的鑰匙。
參考文獻: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2.陳炫瑋:《孔家坡漢簡日書研究》,中國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3.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