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直道之四

時間:2011-12-27 18:39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貴人關和貴人們

  午亭子的南邊就是沮源關。沮源關原來叫貴人關,這個貴人指的是唐王李世民,李世民征突厥時從此經過,后來叫當地人念走了音,叫它鬼門關。到20世紀六十年代時知青們在這里開荒種地,人氣很旺,所以又改名叫興隆關。當地老百姓只知道此處叫興隆關,沒人知道叫沮源關,這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當然,跟秦直道有關的貴人不只是李世民一人,秦直道是專為戰(zhàn)爭而修的,與這條道路有關的貴人和事件數不勝數,蒙恬、漢武帝、李廣、司馬遷、王昭君、蔡文姬等等,他們在這一條路上演繹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的轟轟烈烈,有的凄楚哀婉,有的驚心動魄,有的纏綿婉轉,兩千余年以來,從秦直道“道未就”開始記載的與秦直道有關的歷史名人和重大事跡太多太多,他們跟秦直道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今距槐樹莊農場東四十里石泓寺里還有一塊嘉慶年間留下的石碑,記述著這條古道,說:“北通慶陽、南及臨潼、車馬絡繹,冠蓋馳驅”。嘉慶年間這條古道周圍還異常繁華,在富縣張家灣一帶還流傳說秦始皇當年修這么一條路是為了修建阿房宮,這條路兩邊古木參天,砍伐這些樹木運往咸陽好建房子,而這條古道就是為了運輸而修。這當然只是傳說了,不可信。

  現(xiàn)代發(fā)生在這一條古道上的最著名的一次戰(zhàn)役當屬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了,它是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仗,從某種意義上說,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軍事基礎……

  鐵蹄聲聲、戰(zhàn)旗獵獵,古道或承受或觀望發(fā)生在它身上和周圍的一切,記載下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一個又一個傳奇篇章。

  沮源關秦直道遺址還依稀可見,寬約六至七米,也不知此處以前就只有這么寬還是后來水土流失將原來的路面沖毀了。沮源關往東走可沿蚰蜒嶺到三面窯,再向南走可以到黃陵的艾蒿店等處,沿途有很多秦時留下的烽火臺遺跡。

  和尚塬上最壯觀的直道遺址

  從槐樹莊林場返回到直羅鎮(zhèn),而后向北走,在位于宜川到蘭州309國道175公里處的五里鋪是秦直道由南向北上山的地方,公路邊立有一塊秦直道遺址的碑。這段秦直道的遺址于1992年4月20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碑由富縣人民政府立。

  我們沒能找到向導,自行徒步攀上和尚塬,憑著這幾天對秦直道的感性認識,我們相信能慧眼識珠,去發(fā)現(xiàn)和征服秦直道。

  上山行走約五里,穿越灌木叢,眼前豁然開朗,一條長滿了荒草和荊棘的寬廣大道印入眼簾。駐足細看這段秦直道非常符合秦直道塹半山、走高位的修筑特點。這里的路寬最少也有30米。

  再朝前走約一里路,又一段秦直道清晰可見。這里的秦直道非常平直寬闊,筆直的路段有時達到近千米長,路寬一般都在40到50米左右,有的地區(qū)路段寬度超過了60米!再看溝壑里面有些莫名其妙的土柱子,還是一層一層的夯土層,溝對面的裸露在外面的坡面也有人為的痕跡。這分明是湮谷的一部分。經過兩千年的雨水、洪水沖刷,將原來的路面毀掉了,這么算來,秦直道最寬的地方應該在100米以上。

  深黃色的蒿草均勻地鋪在路面上,在陽光照射下直道像一條金色的長龍向子午嶺縱深蜿蜒、前進,又像一條寬廣的大河流向遠方。在八九公里長的路段中,埡口和轉彎處的寬度都接近50米,道路坡度不超過10度,正如蘭草曾描繪過的秦直道,說它寬闊得像一片延伸的開闊地,甚至可以起降飛機。說實話,沒來考察之前,對蘭老的話我們還是有點將信將疑,今日一見,方知不是虛言。站在這里,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秦皇漢武的車仗兵陣,幾十輛戰(zhàn)車在直道上并行,戰(zhàn)馬嘶嘶、旌旗獵獵、氣勢雄壯。我們也在想象,如果十輛現(xiàn)代載重卡車并排開在古道上,那又是多么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又向北行走約一里路,秦直道中斷了,我們在一馬平川的路上奔走得興奮了,路突然中斷,總是有些不甘心。穿越約400米的灌木叢,秦直道又清晰地展現(xiàn)在眼前,而且此處更寬,據我們估測,最寬處至少有60米,直道端直向北伸延。這一段路全長有60多公里,我們四人都很激動,再朝前走一百多里也還是這條路,可大伙就是不死心。老周依然獨自前行,見到一個埡口就跑回來通知。我們行走了約五六里路便發(fā)現(xiàn)四個埡口,“塹山堙谷”特征明顯。約走了七里路時,在一個山彎處,我們發(fā)現(xiàn)在秦直道路邊的山崖上有四口窯洞,洞前還用木棍圍成圈羊的柵欄。

  這一段直道依然是寬廣的坦途。再走五六里,穿過一片低矮雜木林,眼前又出現(xiàn)了一個大埡口。從望火樓到水磨坪、八卦寺的30多公里線路基本上沒有人煙,但路基保存較好。

  從和尚塬往北的這段秦直道其路面之寬平、路基之堅實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梢哉f,它是我們考察調研中所看到的保存最好、最為大氣、最令人激動的一段直道道路。

  2009年,陜西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對秦直道局部地區(qū)進行了考古挖掘,其收獲不小,曾經在這一段考古發(fā)現(xiàn)有古代小孩的腳印。這說明當時修筑秦直道時工程浩大,男女老少都參加,以至于帶著小孩參加秦直道修建工程。

  此處秦直道中間有一條人和車踏出碾出的小路,證明它至今還在發(fā)揮道路的基本作用。秦直道是道,所以沒能種上糧食,也沒有被耕種的跡象,只生長著一些小草和纖細的蒿草之類的植物。路基土質特別堅硬,至今也沒生長喬木,不過現(xiàn)在有一排排整齊的人挖的樹坑,造成古道傷痕斑斑。

  我們通常認為秦直道最寬處為60多米,實際上應該不止此數。從和尚塬下山時我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一段幾百米長的秦直道由于山水沖刷地貌變化,路面的一半成了溝槽,但在溝槽中還能看到幾處路基殘段,下部的夯土層還很硬實,說明現(xiàn)在的溝槽部分在以前都是路面。如果我們的判斷準確,那么重新丈量一下,秦直道最寬處就應該有100米以上,甚至更寬?;叵朐谄渌恍┞范危加新访嫱蝗蛔冋默F(xiàn)象,恐怕也是山川地貌變化所致。

  洛河北直道現(xiàn)狀

  我們下一站的目標是甘泉縣境內的方家河圣馬橋秦直道遺址。

  秦直道在修建過程中遇河架橋,甘泉縣境內的方家河圣馬橋處就是直道沿線的一座很有名的大型渡橋。今天的圣馬橋上的秦時橋梁早已不復存在,可能不知何年何代早已被洪水沖毀,現(xiàn)在的洛河上沒有橋,只能涉水而過。從洛河邊上的方家河村往西走幾百米,在公路北邊可以看到一個很特別的大土墩。這個土墩底寬80米左右,頂部寬約40來米,高11米,形狀像一個削平了頂的大饅頭,頂上現(xiàn)在種有莊稼。這便是圣馬橋引橋的橋墩遺址。探查它的夯土層,可以看到土層黑黃相間,比較堅硬,可以想象當年的施工質量是很高的。在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河對岸引橋橋墩的痕跡也特別明顯,稍加一點想象,這條兩千年前的古橋好像又出現(xiàn)了。

  我們先從圣馬橋橋墩遺址往北出發(fā)上將臺山考察秦直道。這一段直道的特點是一面臨崖、一面臨溝,彎度大(近40度)、坡度?。ú坏?0度)。順直道痕跡往上爬幾百米經過一段石頭山,翻過一座山梁,秦直道清晰可見,盡管北部從方家河到老窯灣已開墾為耕地,但大部分保留完好,基本上還能辨認,埡口處自南向北,右邊的山石還能清楚地看出一道道人為的用工具鑿開的痕跡,原來向路面方向凸出的石頭被人工塹得十分平直。因為這一帶的山嶺石頭多,所以可以判斷當時修路的難度也增加了,畢竟劈石比塹開土山要費勁得多。秦直道在此穿山而過,遠遠看去像一列威武的部隊在行軍。剛上山梁處的直道寬約20米。從圣馬橋往北到老窯灣一段道路多數路面平均寬度都在30到40米左右,沿山而上,越往前走路面越寬,由于此段溝壑較多,所以不少地方用土填平作為路面,即所謂“堙谷”。但有些局部段落可能受山洪影響,回填的土又被沖掉了,路面也相對殘缺變窄了。不過多數路段直道的跡象還算比較明顯,在幾段路面上還有幾條深深的車轍印,看來這條古道至今還廣為后人所用。

  我們一路北行,穿過約500米的刺林,又連上大路了,我們估計是因若干年水土流失,致使此處的直道路面坍塌了一部分。在水土流失的這一部分沿山崖有一條小路,小路路基跟大道相重疊,想必直道之中有溝壑,古之“塹山堙谷”,堙谷之土為虛,經山水沖洗遂成溝谷,故而路基沖斷。直道上還有一些路面被種上了莊稼,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幾處明顯的埡口。

  不遠處就是任窯子,此處的秦直道上有一個行宮遺址,我們雖然沒有仔細考察,但在甘泉縣博物館看到了從這里挖掘到的瓦當和板瓦,卻確系秦代之物,從而可以證明始皇行宮的存在,只是在秦時沒有投入使用而已。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中國秦腔博物館內寶貝多
  •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翠華山
  • 景教寺院——大秦寺
  • 建設中的蘭州新區(qū)
  • 秦始皇陵兵馬俑
  • 人像彩陶罐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