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樹林 臨近“一廟三學”,曾經柏樹成林

時間:2011-12-27 18:37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柏樹林,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清幽的去處。它緊鄰城墻,位于端履門街和文昌門之間,離喧鬧的東大街稍遠,街道南端的西側就是碑林博物館。明代西安知府在此廣植柏樹,柏樹長成后,枝葉茂盛、四季蔥蘢,這條街道于是便得名“柏樹林”。雖然柏樹成林的景觀在西安城的發(fā)展中逐漸消失,不過這個極具特點的街名卻流傳了數百年,保存至今。

  從唐末到明清,柏樹林街所在的南城墻內側一帶,逐漸發(fā)展為西安的文教區(qū)域。追溯到1000多年前,柏樹林所在地位于隋唐長安城皇城的東南隅,大致是文獻皇后廟所在地。唐末,韓建將皇城改筑為新城時,將原外郭城務本坊內的太學移到這里。自宋代直到明清,這里一直是西安地區(qū)府學、路學的所在地。明代時,長安縣學和咸寧縣學先后遷到這一帶。同時,自宋代以后,此街南段路西臨近文廟,路東還有臥龍寺,此外,古代時,這條街道兩旁還有幾座其他寺廟。遙想幾百年前,柏樹林街上定是往來無白丁,香煙裊裊、鐘聲悠揚。

  文廟周圍曾柏樹成林

  以柏樹林命名這條街道,始于明代,再早時的街名,如今已不得而知?!睹髑逦靼苍~典》中記載,明正統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拓建文廟,同時在文廟周圍廣植柏樹,柏樹長成后,枝葉茂盛,氣味馥郁,四季蔥蘢,人們便將這里稱為柏樹林。

  現在的柏樹林街已沒有柏樹了,兩邊的綠化樹是國槐。陜師大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紅帥說,在歷史文獻中,這條街道上到底有沒有柏樹沒有具體的記載。“與現在街道兩邊種植行道樹不同,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中,一般不會在街道兩旁種植樹木,樹木都是種植在各戶人家的院子里。如果從高處俯瞰明清西安城,會發(fā)現綠色的地方是一片一片的。而現在,因為樹木都種植在街道兩邊,所以遠觀綠色應該是成條狀分布的。”史紅帥說,“明清西安城的街道很狹窄,不要說像柏樹林這樣的街道,就是一些主干道都很窄,如果種樹木,街道就會顯得更為局促。此外,官府也不允許在街道兩邊植樹,這主要是考慮到治安和城防。因為,過去的房屋都比較低矮,如果在街道兩邊種植高大的樹木,就會帶來一些治安問題。同時,古時候的大部分街道兩邊都沒有門面房,商販們都是在街道兩邊擺攤,如果種植樹木就會妨礙城市的商業(yè)。”

  根據以上推理,柏樹林街道上很可能沒有“柏樹林”,甚至連樹木都沒有,不過,柏樹林這個名字也并非虛有。史紅帥說,在中國古代,什么地方、什么場所種植什么樣的樹木,都是很有講究的,因為柏樹的顏色、形態(tài)和體量看起來比較莊嚴肅穆,同時,柏樹生長緩慢,壽命極長。所以,柏樹通常被種在諸如陵墓、文物古跡、寺廟等場所。

  明清時期,柏樹林街道的東側有文廟,西安府學和長安、咸寧兩縣學,占地面積很大,而且,文廟和府學、縣學在當時的西安是非常重要、嚴肅的場所,里面應當少不了柏樹,特別是明正統年間,西安知府孫仁益拓建文廟后廣植柏樹,柏樹便更加繁盛。同時,作為千年古剎,柏樹林街東邊的臥龍寺內應當也少不了柏樹,“如果在明清時站在南城墻上往城里看,這一帶定是郁郁蔥蔥,一片蒼翠,仿佛柏樹匯成了林海,所以,將這條街道起名為柏樹林便不足為奇。”史紅帥說,“不過,‘柏樹林’應該是形容文廟周圍這一大片地方的,而不僅僅是說這條街道上柏樹成林。”

  如今,站在高處俯瞰柏樹林,已經看不到當年那“柏樹成林”的畫面了。回顧歷史,許多原因都會導致柏樹的消失,比如清同治年間,臨近臥龍寺的火藥庫爆炸,致使寺廟大部被毀;辛亥革命后“三學”停辦;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文廟遭遇雷火。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改造,以及戰(zhàn)爭都有可能是柏樹逐漸消失的原因。

  民國時差點被命名為“胡景翼街”

  從古至今,柏樹林街道兩旁都有哪些景觀呢?明嘉靖年間成書的《陜西通志》所載《西安城圖》中沒有標出柏樹林的位置,不過從圖中可以看出,柏樹林所在地大致在當時的咸寧縣學和董子祠一帶。

  清末繪制的《清西安府圖》則很詳細:那時的柏樹林街比端履門大街稍偏西,街道南北兩端狹窄,不過街道的中間寬闊,從地圖上看,那時的柏樹林街上還有一片水池。在街道的北端,街東是臥龍寺,寺廟旁邊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臥龍寺巷,街西是咸寧學和碑林。街道的南端,東邊有“節(jié)孝祠”和“興龍寺”,以及興龍巷,西邊則是“崇圣祠”和文廟。

  民國時期柏樹林街也并不寬闊,不過,在當時的西安城里,柏樹林也算得上是僅次于東南西北四大街的道路了。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錢光表老人說,在他兒時的印象里,柏樹林并不算窄。

  錢光表老人對柏樹林“沒有柏樹”記憶深刻,他說:“因為這里叫‘柏樹林’,所以我還特別留意,但是自從我記事起,就沒有在這條街上見到過柏樹。”錢光表老人還記得柏樹林街道兩頭窄,中間寬,街道的南端有一座塔,“可能是某個寺廟里的塔陵。民國時期,柏樹林街路南頭路東邊的澇池也逐漸干涸消失了。”

  錢光表的舅舅家就住在柏樹林,小時候他常去那里玩耍,他說:“那時候,柏樹林街道兩邊都是住家戶的宅院。許多院子都很大,墻外貼著青磚。我舅家的老房子就在臥龍寺旁,他家一直是做生意的,后來生意經營不佳,便將老院子賣了出去。那時候柏樹林還住著許多有錢人家。”

  錢光表老人所說并不假,今天,柏樹林街南頭路東的興隆巷四十二號,還保留著曾經的易俗社社長高培支的宅院,高宅至今仍然聳立的青灰磚墻,和那扇漆黑的大門,已成為柏樹林老宅院的唯一見證。

  曾經從事西安檔案、史志工作二十余年,現任職于西安市文聯的王民權先生告訴記者,民國時,柏樹林還差點改名為“胡景翼街”。胡景翼是陜西富平人,著名愛國將領,曾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兼總指揮,并與馮玉祥、孫岳聯合發(fā)動“北京政變”。1925年,34歲的胡景翼病逝,后被追贈為陸軍上將。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有議員提議將端履門到柏樹林至南城墻一段定名為“胡景翼街”,并將街南城墻上的便門命名為“景翼門”。不過,這個提案最終沒有通過,原因是,民國政府認為端履門、柏樹林街道北對新城,對未來西安市公共建筑的布置來說很重要,并將竹笆市到德福巷合并稱為“胡景翼路”。

  曾被叫做“盲腸街”

  直到建國后,柏樹林街兩旁的景觀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柏樹林街道辦事處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1966年,柏樹林和端履門曾改名為永紅路,柏樹林被稱為永紅路南段。1972年,恢復原名。

  建國以后的柏樹林是什么樣子的?記者在柏樹林街道辦采訪到了建國路小學副校長李金明先生,李金明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小在中柳巷長大,他對兒時的許多情景記憶深刻:“柏樹林街道兩邊大部分都是老式的居民房,有的是青磚墻,有些是刷白了的泥坯墻。過去西安城里的老院子都是門臉小,里面深。那時人們認為臨街住不好,大家也都沒有開辟門面做生意的意識,所以每戶都是院墻對街道,頂多在臨街的墻上開扇窗。”

  除了居民房,西安市殯儀館,也曾在柏樹林街的東邊。李金明說,文革時,殯儀館旁還有一個機床廠,街道的南頭還有一個造紙廠,后來,這些機構陸續(xù)都搬走了。

  63歲的陳文泉曾是柏樹林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他告訴記者,2003年以前,柏樹林街道辦的工作地點就在端履門大街西邊的東柳巷,所以他對柏樹林街很熟悉。陳文泉說,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曾經并不算窄的柏樹林在人們眼中變得又窄又小,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街道只有4米寬,僅夠兩輛汽車擦肩而過,車流量稍微一大,就會堵車,所以,大家便給柏樹林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盲腸街”。

  雖然汽車道窄,但柏樹林的人行道一直很寬,柏樹林街道辦的工作人員翟仁武告訴記者,過去柏樹林的人行道甚至比汽車道還要寬,不過也正是利用這一特點,上世紀九十年代,柏樹林街形成了熱鬧的夜市,翟仁武說:“柏樹林的夜市曾經在西安市很有名,夜市上各種小吃應有盡有。”許多年紀稍長的西安人都對柏樹林曾經的大排檔記憶猶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柏樹林街道兩邊逐漸改造成了門面房。進入新世紀后,柏樹林街經歷了幾次拓寬和改造,逐漸形成今天的面貌?,F在,柏樹林街道仍然保持著寬闊的人行道,街道兩邊商鋪林立,鮮花店、廣告店、婚紗影樓……今天的柏樹林已經成了獨具特色的商業(yè)街。不過,今天這一帶早已沒有了柏樹成林的景觀,唯有一株株國槐陪伴著這條老街。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舊時蘭州人的社火風俗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