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 趙珍
曾經的草灘古鎮(zhèn),早已不是草灘街道最繁華的地方了?,F在草灘街道最繁華的地方,在未央湖一帶。而當地人習慣性地稱呼老鎮(zhèn)所在地為“草鎮(zhèn)村”,如今,村口的“草灘古鎮(zhèn)”大牌樓,告訴往來的人們這里的古老。
曾經荒草叢生,故名草灘
草灘,位于西安城的正北,渭河北移之前,這里曾是從渭河到西安城最近的地方。六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設下了渡口?!恫轂┙值乐尽肪帉懻?、退休教師胡世儉先生告訴記者,朱元璋建國之初,為了將銅川的煤運到西安,解決西安的燃煤問題,便在洪武二年時,在今天草灘街道以南的草店子(草店村),設立了渭河碼頭,這個碼頭便是草灘地區(qū)最早的碼頭。在此之前,草灘地區(qū)人口稀少。
到了清乾隆年間,由于一次特大洪水,渭河河床向北移動了2公里,原來的古河道暴露出來,形成了一塊“雞心灘”,這里沒有人煙,荒草叢生,茂密的蒲草比人還高,所以得名“草灘”。由于原來草店村的碼頭已不再適用于新的河道,于是,將碼頭向北移到了“雞心灘”,也就是后來的草灘鎮(zhèn)的位置。清乾隆十五年(1751),始建“草店炭碼頭鎮(zhèn)”,清嘉靖年間,改為“草炭鎮(zhèn)”,清末陜甘總督左宗棠率軍在此,離開時便改這里叫“草灘鎮(zhèn)”,并派軍駐守。
胡世儉告訴我們,當時,草灘鎮(zhèn)設有上、下碼頭。上碼頭在現在的草一村西邊一帶,下碼頭則在東邊的賈家灘村,也就是接近渭河和灞河交界口處。上下碼頭都在渭河的南岸,它們的功用不同,下碼頭主要是走貨,上碼頭主要是走人。由于草灘鎮(zhèn)的地理位置,經濟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在光緒年間,咸寧縣專門在這里設縣衙署,相當于副縣長,負責草灘的民政、治安、賦稅等事務。
從清代,一直到民國,草灘鎮(zhèn)的商業(yè)都非常繁華,當時店鋪林立,各種商行很多。旅店、熟食店、騾馬店、布店都很多。商鋪主要集中在現在的草灘鎮(zhèn)一村、二村。最繁華的就是東西大街。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老鎮(zhèn)里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模樣,街道兩旁的店鋪都是閣樓形式?,F在的草鎮(zhèn)村里,仍然保存著以前的格局,東、西大街,南、北大街還在,不過老鎮(zhèn)中已經都是新式建筑了。胡世儉說:“為了讓人們記住古鎮(zhèn),草一村和草二村后來各修建一個‘草灘古鎮(zhèn)’的牌樓。”如今,草灘街道的中心,隨著未央湖的修建,已經轉移到未央湖一帶了。
外鄉(xiāng)人聚居,形成獨特風俗
草灘古鎮(zhèn)的興起,與碼頭和航運密切相關,而交通的便利,也使這里聚居了許多的外地人。除了來此經商的商人外,草灘的外地人,主要是從各地逃荒來到這里的。
胡世儉老人說,草灘地區(qū)的外地人很多,他們大多來自湖北、山東、河南,以及陜西的其他地方,其中,尤其以湖北人最多。胡世儉的老家在湖北鄖西縣,位于陜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地。清代同治年間,他的曾祖父“一擔挑”(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行李,一頭挑著孩子),逃荒來到草灘的柳樹林村。當時,柳樹林村有張姓、王姓兩大姓,胡世儉的曾祖父就是仰仗了張姓人家,才在此落腳。類似胡家的外地人,在草灘還有很多。
為什么外地人會選擇定居在草灘?原來,自清代乾隆年間渭河北移之后,草灘鎮(zhèn)附近形成了很大一片荒灘,由于土地貧瘠,這里無人居住。而外地人來到西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找不到落腳之地,便只有居住在這片沒有人跡的荒灘。過去,在草灘地區(qū)有“上岸人”和“下岸人”之分。上岸人指的是,居住在草灘鎮(zhèn)南邊的渭河老河岸地區(qū),如草店子村一帶的人,他們都是本地人,而且擁有的田地土質較好。下岸人則指居住在草灘鎮(zhèn)片北地區(qū),如柳樹林村一帶的人,這里以外地人為多,沙地多,土質不好。
外地人眾多,使草灘地區(qū)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比如,老人去世后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要請村里的老人來唱孝歌,這是湖北客家人的習俗。如今,草灘地區(qū)的一些家庭仍保持著獨特的過年習俗,他們講究年三十的中午團聚,吃午飯。同時,草灘地區(qū)的方言中保留有南方方言的部分。比如,當地人把“上街去”,叫“上gai去”,把早上,叫“干早”,把上面叫“浮頭”,這些都與傳統(tǒng)的關中方言有很大的區(qū)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