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節(jié),西安的廟會火了,火得讓人猝不及防。記者走訪了西安市內的幾家廟會,發(fā)現(xiàn)各個廟會都是一派人流如織、熱鬧非凡的景象。不論是到傳統(tǒng)寺廟為新的一年祈福,還是到熱鬧的集市中體驗一把中國年的火熱,西安人似乎更愿意以一種傳統(tǒng)的形式來度過春節(jié)。是我們開始懷舊,還是意識到了傳統(tǒng)的分量?西安廟會遠在唐代時就已成為長安人的娛樂休閑方式,上千年來,對廟會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西安人的血脈中。
逛廟會,一項根植在西安人骨髓里的傳統(tǒng)。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傅功振先生說:“中國‘廟’的源頭就在陜西。有了祭祀就有了類似‘廟會’的活動形式。作為古都,西安的廟會歷史很長。”大概從兩千年前起,我們的祖先就有了“廟會”,怪不得現(xiàn)在的我們也難抵廟會的誘惑。
西安廟會
從盛世大唐延續(xù)而來
產生于周代的西安廟會,在唐代得到了一個很大地發(fā)展。傅功振先生向我們闡釋道:唐朝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那時,胡人喜好娛樂的生活方式逐漸深入到漢人的生活中,所以,一向莊重肅穆的祭祀、祭拜活動中,也被加進了娛樂的成分,人們從“娛神”逐漸走向了“娛人”,而且,唐代長安城商業(yè)的發(fā)達也使廟會的商業(yè)味兒濃了起來,于是,從唐代開始,廟會祈福、娛樂、商業(yè)的特點便基本齊全了,后世便將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廟會形式延續(xù)下來。
可以想象,在寺廟云集、娛樂發(fā)達、商業(yè)興盛的長安城,廟會活動大概比我們今天的還要多,還要熱鬧。長安城110坊,幾乎每個坊里都有寺廟,而每個寺廟又都有自己的廟會日。原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長安史專家張永祿先生說,唐代的長安城內,有許多大小寺廟、道觀,由于佛教和道教對信徒的爭奪,長安城內的佛寺和道觀都善用曲藝的形式來傳教。唐代長安城的平康坊內有家佛寺,就在寺前搭臺,用一種近于“說唱”的形式將佛教道理唱給百姓聽,每逢寺院唱戲,長安的名人貴士便會云集于此,由此形成熱鬧的集市。
當時的薦福寺就是唐代非常有名的戲場。公元707年,武則天為了紀念亡夫李治想要修建一座寺院,同時,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祖舍利,也需建造一座佛塔,薦福寺以及小雁塔便誕生了。西安博物院的王鋒均副院長告訴記者,薦福寺雖然貴為皇家寺院,但是,從建成之初,寺院便有了廟會,長安的百姓們常來此祈福,因為薦福寺靠近皇城,附近有許多高官顯貴的宅邸,所以,許多富貴人家也常來薦福寺感受廟會的熱鬧和喜慶。每到廟會時,寺內一派莊嚴法會的景象,而寺外則往往是歌舞升平、熱鬧非凡,各種曲藝、雜耍,以及小吃、零碎,集聚寺外,游人更是摩肩接踵,無以計數(shù)。
此外,大雁塔、青龍寺的廟會在長安也很有名。青龍寺因位于樂游原上,場地開闊,常常會有上千人在寺院廟會時前來聽戲。
除了佛寺,道觀也是舉行廟會的場所。傅功振先生介紹,漢代長安王曲便有城隍廟,供奉劉邦大將紀信,這一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唐。此外供奉老子的樓觀臺,以及城內外其他道觀,也多會在一些特殊日子舉行廟會。
除了“圣誕”等宗教節(jié)日,唐代的廟會常常和重大的節(jié)日結合起來,成為人們放松、休閑、祈福、消費的綜合場所。“節(jié)慶和廟會本來不是一回事,可是廟會卻逐漸和節(jié)日結合起來。這樣廟會便給節(jié)日增添了喜慶,也給人們帶來了放松休閑的去處;而節(jié)日也給廟會帶來了更多的游人。”傅功振說。
唐人很重視“上元節(jié)”,就是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多要出門逛廟會,游玩一番。在長安城眾多的廟會、集會中,作為當時國際貿易中心的大唐西市,當然也是熱鬧非凡。平時,西市有嚴格的開閉時間,然而,在上元節(jié)這一天,卻可以破例延長營業(yè)時間。作為胡人和外國人聚居的地方,西市中時常還會看到各種西域表演,再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琳瑯滿目的商品,大唐西市頗有一番“俗家廟會”的景象。
千年滄桑
西安人逛廟會的傳統(tǒng)沒有丟
唐末,隨著國家的衰落,廟會便失去了昔日的繁華熱鬧。到了宋元明清,雖然西安城的規(guī)模遠不如前,寺院也大大減少,但是民間“逛廟會”的習俗卻始終沒變。西安博物院的楊宏毅研究員介紹:薦福寺的廟會活動從唐代確定后,就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我們所熟知的廟會,如都城隍廟、八仙庵廟會等,許多都是在宋元明清時期完善起來的。明洪武二十年,西安都城隍廟始建,從此都城隍廟廟會逐漸成為西安市民不可缺少的節(jié)日大宴。都城隍廟的彭勃道長告訴記者,都城隍廟的許多廟會習俗,都是從建廟之初確立,在后來逐漸完善,比如,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城隍紀信的“圣誕”日,都城隍廟都會舉行為期8天的廟會;每年春節(jié),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都城隍廟會舉行新一年的祈福廟會。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臺上表演長安古樂。一些著名的秦腔名角也會登臺獻唱,此外還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qū)的鑼鼓隊前來“斗鼓”。隨著市民和演員們來的,還有各種小商小販,他們或者叫賣小吃,或者兜售小商品。這種都城隍廟的廟會形式一種延續(xù)至今。類似的還有八仙庵(宮)廟會。此外,當時的西安市內還有專門的行業(yè)廟會。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的史紅帥副研究員介紹說,比如當時有一座專門祭祀花神的寺廟,也舉辦廟會,前來的人基本上都是從事花草行業(yè)的人。
民國時期,西安的廟會仍然保持了一貫的爆滿場面。據(jù)84歲的胡寶瑛老人講,民國時期西安最火的廟會要數(shù)大慈恩寺廟會和都城隍廟廟會,她說:“每到過年,鄰家的婦女都會穿戴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問她干啥去,她就會告訴你去‘逛廟會’。”胡老人記得,大雁塔的廟會是西安廟會里人最多的,“擠死人”。每到正月十五、十六,不管男女老少,都會穿上最干凈漂亮的衣服,從城里的家步行到大雁塔。“出了南門,全是麥田,走過去要兩三個小時。打個來回一整天就沒了。”胡老人回憶。
除了大雁塔,都城隍廟的人也不少,胡老人說:“都城隍廟的廟會在夏天。每次去廟會都人山人海,兩邊擠滿了雜貨鋪。我還記得有一種松子做的項鏈,小孩掛在脖子上玩兒,玩膩了把松子吃掉就行啦。”
除了這兩處最富盛名的廟會,民國時西安市民一年到頭可逛的廟會還真不少,據(jù)宗鳴安《西安舊事》記載:二月二,龍?zhí)ь^,藥王廟過會;三月十九,“圣母生日”也要過會;四月十四八仙庵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廟廟會……如此看來,老西安們真是一年到頭都有廟會可逛。
休閑娛樂
廟會熱鬧的場面始終沒變
解放后,西安人仍然保留著逛廟會的傳統(tǒng)。都城隍廟、八仙宮等處的廟會依然紅火。文史專家、老西安宗鳴安回憶道: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時,他常和家人到都城隍廟以及玉祥門里的“西五臺”逛廟會。西五臺的廟會在農歷六月,“記得最清楚的,是廟會上的各種小吃,涼糕、水果、大銅壺裝著的油茶、冰鎮(zhèn)酸梅湯、涼粉……平時吃不到的小吃應有盡有。”宗鳴安說,“最熱鬧的要數(shù)西安各街道的鑼鼓社在一起打擂臺了,非常有趣。”
雖說城里面的廟會非常熱鬧,但是比起鄉(xiāng)下的廟會來還差得遠。從小在長安區(qū)阿房宮遺址旁長大的老報人袁鶴年先生,為記者講述了兒時參加村子里廟會的情景。每年農歷二、三月,關中農閑的時候,農村人便辦起了熱熱鬧鬧的廟會。袁先生回憶道:“家鄉(xiāng)最大的廟會在阿房宮遺址上舉行。過會期間,每天來往的人有幾萬之多。”忙碌一年的農人們難得有這樣一個放松、休閑、娛樂、交流的場所。“有賣大力丸的、捏面人的,最新奇的就是‘拉洋片’,還有吹糖人的。”袁先生說,“各種小吃也很豐富,老遠就能聞到香噴噴的白面饅頭,還有只能在廟會時才能吃到的涼粉、油餅……那時的小孩能吃一點好吃的,恐怕比現(xiàn)在拿個諾貝爾獎還高興。除此之外,廟會中還有社火和芯子。”如此鄉(xiāng)土味濃重的廟會,在附近村舍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文革時期,阿房宮遺址的古老廟會中斷了。”袁先生充滿遺憾地講。
步入21世紀,各種形式的廟會在西安多了起來。除了老西安熟悉的都城隍廟、八仙宮廟會,從2009年起,小雁塔重拾唐代廟會遺風,為西安市民帶來了春節(jié)祈福廟會;而大唐西市則在今年辦起了具有唐風唐韻的春節(jié)文化廟會。傅功振先生說:“廟會不僅給西安的春節(jié)增加了濃濃的節(jié)味兒,同時還是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乃至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并且很好地推動了古都節(jié)日經濟。”不過,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廟會帶給西安人的那份放松、閑適和歡樂,似乎從來沒有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