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爸說他的阿爸就是有名的馬鍋頭,家里的儲藏室里,掛著當年前輩出門在路上用的酒口袋、糌粑口袋。獨克宗昔日的舊馬幫已經不在了,但那段馬幫歷史卻更加讓人著迷。
阿爸最喜歡聊的就是馬幫的故事。獨克宗是茶馬古道重鎮(zhèn),在茶馬互市的年代,趕馬人都是清一色的藏族小伙子,最好的馬腳子來自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西藏芒康,另一個地方就是云南的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在當年也是商賈云集,馬幫匯聚的地方。在獨克宗古城里的一些上百年的老屋子里,發(fā)現了記錄在中柱和房梁上的數字,據藏學研究者說那些都是早年的馬幫留下的貨物數量的記載。
阿爸家的儲藏室里,還掛著當年前輩出門在路上用的酒口袋、糌粑口袋,都是皮子做的,表面的毛都磨沒了,因為很多年不用,已經僵硬。阿爸說,趕馬人一旦出了門就算把命交給大山了,只能求神明保佑一路平安,因為那些路,實在是危險,經常有出門的人回不來的。
歷史上,馬幫一直是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當地及通往外界的運輸主力,村村寨寨都有馬幫。趕馬的人被稱為馬腳子,馬幫負責人被叫作馬鍋頭。馬幫規(guī)矩嚴格,有專人負責敲銅鑼,以鑼聲長短緩急和聲數為號令,以統(tǒng)一行動。領頭的騾子叫頭騾,脖子上掛有大鈴,二騾掛有串鈴。長途運輸時,馬幫常聯合行動,三四百匹馬隊,穿行在山間蜿蜒曲折的驛道上,場面非常壯觀。
據資料記載,在清乾隆年間,迪慶商業(yè)十分繁榮,每年進出貨物不下6萬公斤,僅進入香格里拉和康區(qū)的普洱茶就有3000引。馬腳子進藏一趟,只要能安全回家的便可得到約8兩銀子的收入。清末到民國初年,中甸馬幫已經發(fā)展成為云南最大的20家馬幫之一,每年入藏貨物有七八千馱??谷諔?zhàn)爭時期,每年僅茶葉就有200噸運往西藏,需使用三四千匹騾馬。噶丹松贊林寺馱馬最多時有數千匹,大戶人家多則二三百匹,少則30匹左右。
中甸馬幫路線行程較遠的有10條,分別到達普洱、昆明、巴塘、昌都、拉薩、印度、貢山、理塘、新德里等地。馬幫將大量的茶、松松(銀幣)、火腿、紅糖等物資銷往西藏和印度,又由印度購回咔嘰布、黃十字香煙、靛青顏料、鹽井沙鹽等在本地銷售或運往麗江、大理、昆明,藏區(qū)及迪慶的土特山貨、藥材和礦產等也得以被運往思茅、孟海和昆明等地。
阿爸后來也走過幾趟馬幫路,不是全程,只是其中的一些段落,目的是為了給一些科學考察團以及人類學研究者作向導。阿爸說,在修公路前,原來公路的位置,全部是原始森林,稍不留神就迷路了。現在馬幫都退休了,去個拉薩,飛機一會兒就到。運送物資不再犯愁,公路鐵路都很方便。只是在偏遠的山鄉(xiāng)里,還是需要用馱馬馱運一些米糧、日常用品,但也只是從山下的商店馱回家,無須長途跋涉。那些馬幫的老物件和老故事都要去博物館里才能看個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