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鹽井: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時間:2011-12-28 01:14來源:新華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瀾滄江一路奔騰,在滇藏交界處的深谷里形成了一個近似“S”形的小小拐彎,以產鹽而聞名藏區(qū)的鹽井就藏在這道拐彎里。芒康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千百年來的積淀,使這里成為藏區(qū)的富庶之地,同時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鹽井——承載芒康千年的財富

    我們一行人慕名而來,從德欽開始一直沿著連綿的瀾滄江大峽谷穿行,六個小時的顛簸之后,進入了滇藏交界的芒康縣鹽井鎮(zhèn)。未進鎮(zhèn)界,沿岸層層疊疊的井架就進入了我們的視線。鹽井,納西語稱“察卡”,藏語則稱“察卡洛”,“察”意為鹽,“卡”或“卡洛”意為井眼或洞眼,翻譯成漢語即鹽井。

    鹽田都是居民們自己搭建的。瀾滄江沿岸建好的鹽田靜靜佇立,這個傳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藝至今仍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鹽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橫鋪一層結實的木板,最后再鋪上一層細細的沙土。這樣鹵水向上可以蒸發(fā),向下可以滲透,簡單卻非常實用。曾有人試圖用水泥建鹽田,結果鹵水很難干透,遠遠比不上傳統(tǒng)的鹽田。

    芒康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其實制鹽的工藝并不復雜,每天早晨女人們背著桶、挑著擔子下到江邊的鹵水井取出鹵水,再挑上半山腰倒在鹽田里。

    制鹽——芒康婦女汗水的結晶

    制鹽的工作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的。強烈的陽光,使她們的臉上過早地刻上了歲月的痕跡,然而,以我們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張張臉上總是能找到最質樸、最燦爛的笑容。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有種神秘的美感。盡管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西岸的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為白色,并因此被稱為紅鹽井和白鹽井,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于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使用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

    每年的3至5月是曬鹽的黃金季節(jié),不但陽光明媚,掠過河谷的風也非常強勁,很容易出鹽,這時鹽的品質是最好的。此時也正是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xù)開放的時節(jié),這些在“桃花月”曬出的鹽被稱為“桃花鹽”。

    借著日曬風吹和鹽田滲漏,鹵水得以蒸發(fā)、結晶,十多天后,一層層結晶鹽就出現了。用木刮刀輕輕刮攏這層晶體,再裝到竹背簍里瀝干水分,芒康人就得到了大自然饋贈的財富——鹽。

    到了收獲的時候,那一張張臉上總是能找到最質樸的笑容。收獲是快樂的,卻也是艱辛的,婦女們還需將收好的鹽背回去?,F在一部分家庭也會用騾馬甚至摩托車運送,以代替古老的運輸方式。

    在茶馬互市的時代,鹽井因其傳統(tǒng)制鹽術和井鹽而出名,并成為茶馬古道從云南進入西藏后的第一個驛站,是橫斷山區(qū)舉足輕重的物資集散地。現在仍有極少的馬隊穿過刀削斧劈般的峽谷將鹽帶出芒康,半山腰上的古道見證了千年鹽井的興衰往事。(文/ 林雨松 圖/林雨松、CFP)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茶香入夢來 天堂并不遙遠 3
  • 拉薩:信徒朝佛祈愿過新年
  • 探尋陜西鹽道 一條來自陜北定邊 一條來自山西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