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景區(qū)內(nèi)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過街樓。這種過街樓在老城內(nèi)隨處可見,我很疑惑他們?yōu)槭裁催@樣建房子。這也要從維吾爾族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說起,原來是因為現(xiàn)在接待客人的時候,男女客人都會被分開接待。
家里的兒子結(jié)了婚后,必須要和老人住在一起,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原有的居住面積不夠住,于是維吾爾族人就想了這種辦法將臥室橫跨在街巷上,這樣即可以增加住房面積,又不影響路人行走。
這里的過街樓、半街樓、懸空樓的出現(xiàn),說明了維吾爾族人在極為有限的生存空間里,憑借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建筑奇觀。
城外的建筑奇跡
維吾爾語布拉克貝希,語意為泉的源頭。傳說兩千多年前,這里有九股泉水,所以稱九龍泉。因自然和人為的因素,九龍泉逐年干涸,現(xiàn)剩下五眼。九龍泉的命名是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祝愿。
塔希布拉克——石頭泉,據(jù)民間流傳的故事講,古代時此泉在一個狀若大鍋的巨石間涌出,而這口“石鍋”原本是為窮人盛“舍飯”的,后來飯吃完了,石鍋里就貯滿了清冽的泉水、永不干涸。
納瓦依布拉克——詩圣泉,這是五口泉中最富文化品味的稱謂了。19世紀(jì)維吾爾詩壇偉大的詩人阿不都熱依木·納扎里就出生在這口泉邊,他是唯一同15世紀(jì)名噪中亞的大詩人阿里謝爾·納瓦依齊名的大詩人,喀什的居民就把“納瓦依”視為杰出詩圣的代名詞。
沿吐曼大道可以最完整地看到這片肅穆渾厚的古城墻。因為后來人口的增多,人們就不斷地在城墻上建造自己的房子。房子就沿著城墻而建,古樸的房子和城墻連為一體,混為一色,增加了城墻高度和厚度。從城墻最高處衍生了一條條的梯形土堰,像一排排城市通往外界的滑梯,土堰高十幾米,寬有兩米多,整個北城有二十多條,起到加固穩(wěn)定城墻的作用。土堰就地取材,全部是用泥土加水一點點夯實而成,這種奇特的建筑方式不能不說又是一個建筑奇跡,直觀卻不簡單,在平凡中顯壯觀。
在城墻的東邊曾經(jīng)有一座門叫“蘇大門”,在城墻的東邊曾經(jīng)有一堵墻,叫香妃墻。
在老城的東邊為了迎接新世紀(jì)的到來,僅存的2049戶古老民居,又被拆遷了90戶,現(xiàn)在只剩下1955戶,這個數(shù)字像是為了讓我們永遠(yuǎn)記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的那年。
早晨的陽光照在殘垣破瓦上,柔和的光影投射到支離破碎的庭院里,曾經(jīng)住人的家里顯得一片狼藉,滿目蒼涼。
站在高處俯瞰,幾戶不愿搬遷的人家,在這個現(xiàn)代化的新城里,就像浩瀚宇宙里的幾點繁星,更像波濤洶涌的大海里正在行駛的幾葉孤舟,不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