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概述】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國"三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lián)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洛陽地理條件優(yōu)越。它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qū)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huán)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所以"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十三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尸鄉(xiāng)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都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 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共6帝,618-908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北宋、民國兩個朝代。
【三十一個政權】
依史書記載和依建都時間,洛陽先后有帝嚳、夏、商、西周、東周、戰(zhàn)國韓、秦末河南王、西漢、更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李魏、鄭、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晉、中華民國等二十三個政權,同時加上新莽、后趙、東魏、北周、后漢、后周、北宋、金等八個陪都政權,因此共有三十一個政權。所以,無論從建都的朝代,或者是從政權的數量,洛陽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注釋:
1.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愿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2.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zhàn)和八年抗戰(zhàn)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古都洛陽歷史】
一、夏都斟(尋)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后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在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zhí)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后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尋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秶Z·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尋卩)在伊洛區(qū)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qū)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脊艑W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兜弁跏兰o》記載:太康在位29年?!锻ㄨb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尋卩)94年。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