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祠之思

時間:2013-10-10 08:42來源:新華網 作者:趙元波 點擊: 載入中...

保山市諸葛亮營遺址

 

保山市諸葛亮營遺址


  說起武侯祠,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成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也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是目前全國最有影響的武侯祠,享有三國圣地的美譽。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又被蜀漢后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省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建于三國蜀漢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南陽武侯祠是當年諸葛亮躬耕隴畝之地,襄樊古隆中武侯祠是三顧茅廬故事的發(fā)源地,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武侯祠是劉備白帝城托孤的地方,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當是紀念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可以看得出,這些地方的武侯祠的修建是為了紀念諸葛武侯,最起碼的一點這些地方諸葛亮生前曾在這些地方活動過,為其建祠以資紀念是在情理中的事??墒窃谶h離蜀漢統(tǒng)治政權中心的保山(保山古稱永昌)卻修建了武侯祠,并且是西南地區(qū)第二大的武侯祠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保山武侯祠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占地4700多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組成三進兩院,坐西向東,布局在一條中軸線上,祠的正殿,是該祠的主體本地人也稱為諸葛亮殿,大殿四周被百年大樹所包圍,是一個安靜的院落,走進大殿,只見正殿中間端立著諸葛孔明的大型泥塑彩色像,羽扇綸巾,儀態(tài)端莊,仿佛還在運籌帷幄,面容氣定神安,兩目炯炯有神。諸葛亮前方還分別站立著兩個書童,一個掌劍,一個抱琴,侍立左右,神態(tài)可愛。在正殿諸葛亮的塑像兩側,左邊還塑有蜀漢時期永昌太守王伉,右邊是云南太守呂凱的塑像。


  諸葛亮《出師表》中有這樣的話:"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表文中的"瀘"、"不毛"、"南方"該是當時的"南中",蜀漢的"南中"漢代稱為"西南夷",主要包括今云南、貴州西部和四川西南一帶。東漢時南中設有四郡:永昌郡(行政中心在今云南保山)、益州郡(行政中心在今云南晉寧)、越嶲郡(行政中心在今四川西昌)、牂牁郡(行政中心在今貴州黃平),居民多為彝族、傣族、壯族等各兄弟民族。


  為什么諸葛亮出師伐魏前要"渡瀘"、 "深入不毛",平定南方的叛亂呢?為什么保山武侯祠里還塑有蜀漢時期永昌太守王伉、云南太守呂凱的塑像呢?對南中叛亂的少數民族該采用什么樣的策略呢?當時的南中在蜀漢政權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


  當時,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fā)動了對吳作戰(zhàn) 對吳作戰(zhàn)失敗,兵敗白帝城,死在白帝城的永安宮,托孤與諸葛亮,后主劉禪建興一年(223年)南中諸郡相繼發(fā)生叛亂。先是益州郡大姓豪強雍闿殺了蜀國派去的太守正昂,牂牁郡丞朱褒遙相呼應。越嶲郡的叟帥(少數民族首領)高定也在殺了郡將焦璜后"舉郡稱王以叛".


  為安定后方,北圖中原,建興三年春〔225年3月)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馬忠率領東路軍,由川南僰道直驅牂牁,進攻朱褒;李恢率領中路軍攻打益州郡,襲取雍闿、孟獲的老巢。諸葛亮則親統(tǒng)西路大軍,作為南征的主力從成都出發(fā)去安上(今屏山),會同當時住在安上的越雋太守龔祿,再取水路入越雋。約定三路兵馬最后會師于益州郡之滇池。諸葛亮出發(fā)時,曾任越雋太守、熟悉市中情況的馬謖送至數十里外,獻計說對待南中的少數民族應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早服南人之心、以收長治久安之效".諸葛亮聽了連連點頭,這一戰(zhàn)略思想后來貫穿南征始終,一直為后世稱道。


  南征出兵不久,從滇東率兵西上援助高定的雍闿,因到遲了一步引起高定的懷疑,被高定部下殺死,于是孟獲代替了雍闿。諸葛亮抓住時機,縱兵奮擊,于卑水(今昭覺)與高定決戰(zhàn),斬了高定,收復了越雋郡。接著,五月渡滬(金沙江),乘勝追擊逃回益州郡的孟獲、孟獲在盤江上游(今曲靖段)和諸葛亮展開決戰(zhàn),一戰(zhàn)即被捉住。諸葛亮決心對這位深得夷、漢所服的孟獲實行攻心政策,使其心服,真心歸順。于是,布列營陣,引著孟獲參觀了一番之后,問道;"此軍如何"孟獲回答:"原本不知你們的虛實,所以打了敗仗。今天承蒙賜觀營陣,也不過如此,若是放我回去整兵再戰(zhàn)打敗你們也不難。"諸葛亮果然放了他。就這樣,一連捉了七次,放了六次,最后一次"亮猶譴獲",孟獲心悅誠服地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整個南征,從出兵算起,最多不過半年時間。


  南中安定后,諸葛亮把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看成是建國大業(yè)的一個重要方面。他主張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和睦團結,互相尊重。他的一個"和"字,一個"撫"字,充分地體現了這種精神。概括地說,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和撫"政策。從改善民族關系,增進相互了解,消除民族隔閡,方便夷漢交往,實施和貫徹和撫政策出發(f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推行民族自治,"即其渠帥而用之".盡量任用南中各方面有影響的上層人物,只要擁護蜀漢朝廷,就用他們?yōu)楦骷壍胤焦?,縣級縣以下基本上全由他們擔任,讓南中各兄弟民族自己治理自己。


  二、削弱大姓,夷帥的勢力,消除他們賴以坐大,分裂割據甚至稱王自雄的基礎。諸葛亮則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興古,以當地人或將領統(tǒng)領,平時生產,戰(zhàn)時當兵,削弱了大姓豪強的勢力,還起到不留兵而有兵可用的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和。


  三、對南中地方高級官吏的人選,諸葛亮特別重視注意。任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呂凱為保山金雞人)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只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只要像諸葛亮那樣善于 "攻心",以德服人,就能使那些"反側"分子鬧不起來,制定政策,如果不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fā),不管是寬是嚴都是行不通的。成都武侯祠里趙蕃的對聯(lián)說是諸葛亮在實行一切政策的過程中積累的正反面經驗,自然也包括"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諸葛亮就能夠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和執(zhí)行有效的民族政策實在是很不簡單的!


  至今,諸葛亮南征永昌保山的故事在保山流傳很廣,有不少諸葛亮的遺跡,如諸葛亮營、諸葛堰、諸葛旗臺、諸葛井和諸葛糧堆,這些景點組成了一個諸葛亮村。漢晉古城遺址、武侯祠,讓人更加直觀的感受三國文化的遺韻。雖然當年諸葛亮南征并沒有到過保山(有另一說法,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在保山),但由于他的威名與恩澤傳遍了整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所以,人們紛紛修建祠廟紀念諸葛亮。在云南水利史上為人稱道的城南諸葛堰大海子,相傳就是諸葛亮的兵士所開挖,原來打算用來建城,施工后發(fā)現"里方外圓",不利戰(zhàn)守,所以便廢棄改為蓄水,稱之為"諸葛堰",時至今日,這里的老百姓夏季撤水后在堰內種植一季水稻,冬季仍然用來蓄水灌溉,望著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的諸葛堰,水鳥野鴨上下翻飛,使人常常想到諸葛亮譯被滇西,有恩于云南滇西后代子孫的歷史。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