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因五泉而得名,但它作為一座大型園林享譽西北,我省著名學者劉爾忻功不可沒。始建于元代的五泉山廟宇,除“崇慶寺”外,大多數(shù)建筑均出自明清兩代。然而到民國初年,由于歷經(jīng)天災戰(zhàn)亂,五泉山的大部分殿字樓閣頹敗凋零,殘存的十余處建筑彼此互不關聯(lián),形影相吊。水繞禪林的清新幽雅小見了,本應“回顧共抱”的亭臺樓榭,一副鶉衣鵠形、暮氣沉沉的模樣。目睹五泉山的破敗景象,劉爾忻深感痛惜。于是他以一個地方名流的身份,向當時的地方官紳和社會各界人士發(fā)起募捐,共募得白銀48000余兩,重修五泉山。
1919年,五泉山揭開了它發(fā)展史上嶄新的一頁。劉爾忻本著“補其舊毀、增其本無”的思路,親手設計、督促施工、修復重建,嘔心瀝血達五年之久,至1924年竣工。首先在賽樓北面百余步建立牌坊,標出山名“五泉山”.賽樓后就地勢筑臺為七級,名曰敦樂臺,上建一亭,名曰蝴蝶亭。大雄殿后利用舊舉院的明遠樓,遷建為全木結構的三層樓閣,上層為“萬源閣”,中層為“思源樓”,下層為“望來堂”.此閣屹立于全山建筑群之中央。層層飛檐四起,琉璃花頂聳天,鱗鱗筒瓦,間以獸脊,氣勢雄偉壯觀。另外,就觀音殿西南燃燈等寺的廢址,建太吳宮和孔門三子祠,取祀伏羲及隴上先哲以教后進者之地。從太吳宮入二門,門內(nèi)東西北三輔敷以游廊,四行通小蓬萊(西龍口),廊南分為四級,自北至南第一級起有磚門三:中門額曰“高山仰止”,右門額曰“奮上興下”,左門額曰“繼往開來”.第二級中為“秦子祠”.第三級西為“壤駟子祠”,東為“石作子祠”.第四級正中為“伏羲殿”.
在西谷中就天然地勢建綠蔭灣、仙人島、半月亭、企橋、清音閣、四宜山房等十余游息之所,統(tǒng)名之為小蓬萊。同時對嘛呢寺進行了擴建,以寺屋題名曰:迎綠、飛黛、聽松、拜云、聽泉的雅號;在樓下辟建依依徑、仄仄門、曲曲亭、重重院、疊疊院、又一村、小石橋、巧巧齋、年年好等游玩之地,使西龍口充滿詩情畫意、情趣盎然。此外還改靈佑祠為清虛府,借文昌宮的懸樓設五泉圖書館,改菩薩殿為皋蘭鄉(xiāng)賢祠。另建走廊,加設坊表,磚門楹柱,題寫諸如紫云關、天外天、涼處坐、澄懷堂、沉醉寮之類的新鮮名額,以增游興。還在山麓崇慶寺東秦公祠下建層碧山莊,在東龍口修建了八卦臺。
至此,經(jīng)過修葺擴建的五泉山殿字樓閣布局謹嚴,錯落有致,廊坊橋榭相互貫連、曲徑通幽,構成一組花木掩映、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美不勝收的自然山水離不開人類浪漫詩情的潤澤,單純的自然美景,只化解塵囂卻不釋放慧,它雖是暢神怡情的絕佳去處,但缺乏修養(yǎng)身心的精神磁場。在修建五泉山的過程中,劉爾忻先生以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為五泉山題詠書寫了一百三十余副對聯(lián)。其中有不少寫得通俗風趣,生動活潑、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成為留給后人的一份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為青云梯題寫的一副對聯(lián): “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寫于摸子泉的聯(lián)句:糊糊涂涂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子拿去,說是兒孫。“寫于金剛殿的聯(lián)句: ”有形骸便有斗爭,雖寂滅禪宗,掌劍持矛仍用武;無色相應無護衛(wèi),愿慈悲佛子,韜戈卷甲侶消兵。“寫于”話月園“的聯(lián)句: ”且隨機種竹栽花,長倩菩提升笑口;倘有意貪山戀水,也成魔障擾禪心。“寫于望來堂的聯(lián)句: ”正學廢興關世運;斯文絕續(xù)在人才。“等等,皆為精品,不勝枚舉。
今天的五泉山,已成為金城人民聯(lián)袂而游、消閑度假的一方名勝。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們,想必在亭臺樓閣之間踏幽訪勝之時,會隨時隨地與劉爾忻先生不期而遇,含笑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