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的養(yǎng)馬基地——山丹軍馬場
草原蔥郁、油菜花黃,馬群歡嘯、遍野飄香。這就是位于祁連山下的山丹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橫跨甘、青兩省的山丹、民樂、永昌、祁連、肅南、門源6縣。五十年前,伴隨著祖國解放的隆隆炮聲,有著2000多年屯兵養(yǎng)馬歷史的我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山丹馬場回到人民的懷抱,迎來了它生命的光輝燦爛時期 在黨的陽光雨露下,經過幾代軍牧工人的艱苦奮斗,如今的軍馬場已經徹底脫胎換骨于當 年的破敗蕭條,發(fā)展成為現今占地22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二萬,年產值超過二億,農牧工業(yè)齊頭前進,并以其宏大的生產規(guī)模和優(yōu)良的軍馬品種,被譽為亞洲地區(qū)最大的軍馬基地,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閃耀在祁連山下。
軍馬培育雄居亞洲第一
山丹軍馬場南屏祁連,北依焉支,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是天然的畜牧農耕之地。相傳,遠古時候,天宮仙女與天馬馭官私好,乘天馬下凡,行至一大草原降落人間。玉帝召之不回,只好默許,將仙女所用胭脂盡數撒落二人居處,遂成一座胭脂山,兩匹天駒在人間生息繁衍出無數匹良驥駿馬。這則至今流傳河西走廊的美麗神話傳說,給焉支山下的山丹軍馬場抹上一筆神秘色彩。
山丹軍馬場所在的大馬營草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先后是月氏、匈奴國的牧場,歷代邊塞詩人曾作詩詠之:“焉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 “胡馬,胡馬,遠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自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西逐匈奴在這里屯兵養(yǎng)馬之后,此地便成為歷代王朝的官牧之地和皇家馬場。它不僅在軍事上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國家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統(tǒng)治和頻繁戰(zhàn)亂的影響破壞,兩千年來,軍馬場幾多興衰沉浮,歷盡風雨滄桑,至全國解放前夕。還是個養(yǎng)馬不足萬匹,依靠救濟度日的窮牧場。1949年9月,毛主席電令進軍大西北的人民解放軍“要完整無缺地把玉門油礦和大馬營軍馬場接收下來”,軍馬場從此跨入歷史發(fā)展的快車道。
五十年來,馬場人肩負歷史使命,從改良品種,培育草場入手,大力發(fā)展軍馬生產。特別是在解放初期,部隊剿匪作戰(zhàn),邊防巡邏和地方發(fā)展生產需要大量軍馬,軍馬場不辱使命,努力擴大軍馬生產,保證了軍隊和社會的急需,為國防安全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軍馬存欄最多時達到兩萬余匹,累計為國家和軍隊提供馬(騾)15.在保障軍隊和社會需求的同時,軍馬場下決心進行軍馬品種改良,取得了重大成果。由場科研人員嘔心瀝血20余年,將本 地古老馬種蒙古馬與居“世界之首”的原蘇聯頓河馬雜交后培育出的“山丹馬”,以其強耐力、善拉挽而馳名中外,并在性能上超越了頓河馬,取代了頓河馬的“世界之首”位置。1985年,“山丹馬”被國家正式命名,并分別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如今,“山丹馬”成為我國陸地邊防巡邏執(zhí)勤用馬的主要品種,還供應社會和出口其他國家。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和搶險救災中也發(fā)揮了獨特作用。隨著馬匹軍事用途縮小,“山丹馬”又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它的身影遍及大城市的游樂場和風景勝地,供游人騎用。近幾年,軍馬場科研人員又在“山丹馬”改良的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山丹馬”與阿拉伯馬雜交培育的“阿丹馬”已經繁活21匹,這項成果獲得“98世界華人發(fā)明博覽會金獎”.同時,科研人員的目光又盯上了下一個軍馬品種“英丹馬”的研究培育,隨著軍事現代化的發(fā)展,軍馬用途用量日益縮小,養(yǎng)馬已成為一個只虧不賺的行業(yè),但是軍馬在維護邊疆安全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只要軍馬的用途不消失,軍馬的生產和保種改良工作將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種視國防需要為己任的思想境界正是我軍宗旨在軍牧工人身上的體現,也是新一代“牧馬人”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
今日牧馬人
1998年,在全國農牧企業(yè)不景氣的情況下,山丹軍馬場養(yǎng)活近兩萬人,還上繳利稅445萬元。而建場初期,人口雖不足千卻要靠國家補貼過日子。這個巨大的變化得益于軍馬場在抓好軍馬生產的同時,大力發(fā)展農牧工業(yè)生產,在經濟上打了翻身仗。農業(yè)生產成為軍馬場的支柱產業(yè),產值占總產值的50%以上。而五十年前,軍馬場耕地不足萬畝,僅種植青稞、燕麥等飼料糧,人口用糧主要靠政府補貼。建場初期,剛脫下軍裝的老一代牧馬人,掄著镢頭開荒造地,興修水利,試種小麥、油菜,很快解決了人員吃糧問題。1956年,實現了由吃補貼到上繳利稅的轉變。經逐年發(fā)展,耕地面積已達到40萬畝,擁有大型受精機械500余臺,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yè),并加大了科技投入,大力引進優(yōu)良品種,建成了3000畝噴灌穩(wěn)產田,實現了由自然農業(yè)向科技農業(yè)的轉變,成為機械化水平全國最高、糧油產量居西北之首的大型現代化農牧企業(yè),糧油年產量達到6000萬公斤,為國計民生和軍隊用糧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利用天然草原,畜牧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全場牦牛、黃牛、綿羊存欄達到5萬余頭,年產牛羊肉124萬公斤。并開展了具有高效經濟價值的珍稀動物鹿和長毛狐養(yǎng)殖,提高了畜牧業(yè)的經濟效益,一些狐鹿產品在市場獲得了較高的知名度。依托軍馬場資源發(fā)展起來的工業(yè)成為最有活力的產業(yè)。軍馬場靠白手起家先后辦起了電、煤、化肥、皮革、機械、毛毯、白酒等40個生產加工廠,形成了完善的自我保障體系和向社會大量輸出產品工業(yè)生產能力。
獨特的軍馬文化
八十年代轟動全國的彩色故事片《牧馬人》的拍攝地就在這里。山丹軍馬場,它雄踞亞洲第一, 隨著前蘇聯的頓河馬場因各種原因退化。它正在向世界之首升位,成為世界軍牧業(yè)關注的焦點。山丹軍馬場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帶,河西走廊上的大馬營盆地。南有終年積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有大黃山,東有黑林掌,沿西一馬平川。這里歷來是兵家養(yǎng)馬要地。建國后,它從一蹶不振中一躍而起,升騰為亞洲最高的一顆“星”,歷史在這里沉淀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軍馬文化。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建場50年來,以軍馬場生活為題材的中、長篇小說共產生了四部,其中青年軍旅作家?guī)熡绖倓?chuàng)作的40萬字的長篇小說《天蒼?!罚驯恢醒腚娨暸_獨家獲取拍攝電視連續(xù)劇的改編權。原軍馬場中學教師陸法興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尕老漢》,1989年被全國大型文學期刊《中篇小說》刊載,熱情歌頌了馬場職工及家屬艱苦創(chuàng)業(yè)、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著力塑造了尕老漢這一牧馬人的典型形象。受文學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馬場的業(yè)余文藝工作者眼睛向下,就地取材,先后排演了諷刺喜劇《楓葉紅了的時候》和五幕話劇《養(yǎng)馬的人》等,多次受到蘭州軍區(qū)的表彰獎勵。隨著現代化大眾傳媒工具的普及,八十年代初,馬場開始與社會接軌,陸續(xù)購置了電視差轉裝置。馬場自己拍攝電視音樂風光片《牧馬人之戀》等,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榮獲全國第二屆電視文藝“星光杯”二等獎。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