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簽約,同意外蒙獨立
跟斯大林談完,蔣經國又去找蘇聯(lián)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彼得羅夫也勸中國政府妥協(xié):“外蒙古實際上已經獨立了,中國政府只是需要承認既成事實。如果中國堅持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地位,我們就沒辦法談下去了。”
彼得羅夫說的沒錯,一直到7月9日,雙方談到第四回合,蘇聯(lián)在外蒙古問題上一直非常強硬
蔣介石決定妥協(xié)了,他提出的三個問題是:第一,保證東北領土主權完整,中蘇共同使用旅順和大連兩個港口,期限二十年,港口和鐵路的所有權歸中國所有。第二,阿爾泰山脈為新疆一部分。第三,蘇聯(lián)只能援助國民黨,不能援助共產。
作為這三個條件的交換,蔣介石表示:“中國政府愿在擊敗日本及上述各項由蘇聯(lián)政府接受后,同意外蒙古獨立。”
蔣經國的回憶錄里,對蔣介石的此番指示有補充說明,即蔣介石所說的“同意外蒙古獨立”,必須經過公民投票,且是根據三民主義的原則來投票。如果外蒙古公民投票結果傾向于獨立,國民政府才能承認。無論如何,臉面總是要的。
斯大林同意了蔣介石的要求。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莫斯科簽訂,宋子文拒絕簽字并提出辭職,王世杰接任外交部長,代表中國簽署了這份條約。第二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條約既成,之后的事情就無可挽回了。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蔣介石派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蔣叮囑雷:“只是觀察,不得干預,也不要發(fā)表任何言論。”
而雷法章事后描述他所“觀察”到的投票情況:“此項公民投票據稱為外蒙古人民重向世界表示獨立愿望之行動,實則在政府人員監(jiān)督下,以公開之簽名方式表示贊成獨立與否,人民實難表示自由之意志。”投票結果顯示,共計49萬選民,98%參加投票,一致贊成外蒙古獨立。
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宣布,承認外蒙古獨立。
國民黨政府在聯(lián)合國唯一一次反對票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對斯大林沒有信守“不援助共產黨”的承諾耿耿于懷。1952年,蔣介石一紙訴狀告到聯(lián)合國,指責蘇聯(lián)違約,要求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聯(lián)合國確認蘇聯(lián)違背了條約規(guī)定,裁定條約無效。
1953年,在國民黨“七大”上,蔣介石宣布不承認外蒙古獨立,并就此作出沉痛檢討:“承認外蒙獨立的決策,雖然是中央正式通過一致贊成的,但我本人仍愿負其全責。但我在當時,對外蒙問題唯有如此決策,或有確保戰(zhàn)果,爭取建國的機會。這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可此時的國民黨,早已無力收回外蒙古。1950年,毛澤東出訪蘇聯(lián),與斯大林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這份條約也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
1955年8月,有18個國家申請加入聯(lián)合國,其中就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這是美蘇兩國已經達成默契的意見。然而此時,作為聯(lián)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合法席位仍屬臺灣當局,蔣介石終于有了“出口氣”的機會,投票前他就堅定表示,反對蒙古加入聯(lián)合國。
這時的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趕緊致信蔣介石,建議他不要反對蒙古加入聯(lián)合國:“可以不投贊成票,棄權即可……這對我們雙方都十分重要。”
蔣介石沒有同意艾森豪威爾的建議。眼看投票日期臨近,艾森豪威爾再次給蔣介石寫信,聲稱蔣如果“濫用否決權,將是對安理會大多數成員意愿的對抗”.這種警告 式的口吻激怒了蔣介石,第二天蔣就發(fā)布聲明,宣布要投反對票,并且說到做到--在1955年12月13日的聯(lián)合國大會上,由于中國投下的反對票,蒙古沒能如愿加入聯(lián)合國。
蒙古“入聯(lián)”是在1961年。這一年,迫于國際壓力,尤其是在與大陸政權爭奪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形勢下,臺灣當局妥協(xié)了,沒有參加這一年的大會投票。1961年10月27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1630號決議,接納蒙古加入聯(lián)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