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閣貼》,是宋太宗趙昊出內(nèi)府所藏各代墨跡,于淳化三年(992年)命翰林侍書王著編篆,摹刻在棗木板上,匯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法帖。因其秘藏宮廷,故又稱《淳化閣法帖》。此帖拓本僅供朝廷賞賜大臣,由于過早地毀于火災(zāi),流傳極少。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四子朱(木+英)為肅王,賜宋拓《淳化閣帖》一部,以為傳世之寶。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肅憲王紳堯令溫如玉、張應(yīng)召將宋拓《淳化閣帖》通稱“肅府本”或“蘭州本”,石高27.8厘米-34厘米,寬36.5厘米-40.5厘米,厚6厘米-8.7厘米,大都為兩面刻字,也有僅刻一面的。是我國書法史上現(xiàn)存的時代較早、摹刻精致、保存良好、頗具影響的部大型法帖原石?,F(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淳化閣帖》,內(nèi)涵豐富,包括篆、隸、草、行、楷各體,是研究中國書法史的一部珍貴資料。全帖共10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法帖,收進自漢至唐19家帝王的書法,其中以章草和唐太宗、唐高宗的草書,具有較高的書法和史料價值。第二至第四卷為歷史名臣法帖,收入自東漢至唐代67家的作品。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收有自蒼頡至張旭等17家的書法,雖然其中大部分有爭議,但也有不少可供借鑒的佳作。前五卷共收進185帖。第六卷至第八卷為王羲之書,第九、第十卷為王獻之書,共計237帖,匯集了大量的二王書法作品。
此為蘭州碑林所藏《肅府本淳化閣帖》清代拓本之節(jié)選,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