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東端,古稱涼州,曾經(jīng)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要沖,是中原與西域的交通咽喉,“襟帶西蕃,蔥右諸國”,“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漢武帝開河西至武威解放,歷史的長河曾在這里演繹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風云。
武帝開疆
西漢初年,匈奴占據(jù)河西之地,西控西域各國,南制西羌諸部,對西漢王朝的西部邊境構成嚴重威脅。為解除西部邊境的威脅,打通西域,公元前121年3月,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率一萬騎兵自隴西出塞,進攻河西。
此次出戰(zhàn)河西,是19歲的霍去病第一次獨立領兵作戰(zhàn)。這位年輕的將軍,作戰(zhàn)時“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一向具有剽悍勇猛的戰(zhàn)斗作風。此次出征,他制訂了周密的作戰(zhàn)計劃,他帶兵出隴西后,在蘭州以西渡過黃河,又過莊浪河,沿烏鞘嶺北坡的草地而行,經(jīng)過邀濮部落牧地,再渡過石羊河,之后在河西轉戰(zhàn)6日,接連掃蕩了隸屬于匈奴的5個小部落王國?;羧ゲ猿?ldquo;舍服知成而止”的政策,只要敵軍表示歸服便赦而不問,拒戰(zhàn)者誅之,歸附者赦之。隨后他率軍翻越焉支山,向西北挺進干余里后,與渾邪、休屠二王的主力部隊遭遇。漢軍轉戰(zhàn)千里,第一次遇到匈奴主力,士氣大振,霍去病率騎兵直接沖入匈奴陣內(nèi),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渾邪、休屠二王敗退而去,漢軍擒獲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大小頭領多人,斬首8900余級,繳獲了休屠王的兩個祭天金人。
漢軍雖然取得了祁連山北麓的第一次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師率減什七”,萬余漢騎,只剩下3000余,霍去病清點人馬后,覺得無力再戰(zhàn),只好引兵而還。行至皋蘭山下,又遭到匈奴折蘭王和盧侯王的阻擊。霍去病不畏強敵,指揮三千騎兵與敵展開短兵交戰(zhàn),斬殺了折蘭王和盧侯王,擊潰了敵軍,勝利回師。
初戰(zhàn)告捷,給漢武帝以極大的鼓舞,他決心乘河西匈奴驚魂未定之時,再次發(fā)動攻擊。這年夏,漢武帝又命霍去病領數(shù)萬騎進攻河西?;羧ゲ∩钊牒游鞫в嗬?,過居延,攻祁連,直達小月氏部落,斬獲三萬二百級,俘虜二千五百人,把匈奴勢力徹底趕出了河西。匈奴人哀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河西之戰(zhàn)后,西漢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不僅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lián)系,而且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實現(xiàn)了“斷匈奴右臂”的戰(zhàn)略目標。隨后,西漢在此設置了河西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張掖郡。正是為了彰顯大漢的武功軍威,才得名武威,
張既平叛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十月,涼州盧水胡治元多、伊健妓妾等反叛,侵擾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盧水胡是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活躍于中國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為三大部:涇渭流域的安定盧水胡,河西走廊的臨松盧水胡以及河湟谷地的湟中盧水胡。從東漢開始,盧水胡作為雇傭軍曾多次出征西域和匈奴,鎮(zhèn)壓各地起義,是漢代河西士兵的重要來源。
涼州做為魏國的西部屏障,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魏文帝曹丕不敢怠慢,當即任命京兆尹張既為涼州刺史,并派遣護軍夏侯儒、將軍費曜等隨軍其后,出兵征討盧水胡。
張既到達蘭州,力排眾議,以為“道雖險,非井陘之隘,夷狄烏合,無左車之計,今武威危急,渡之宜速”.他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揚言要在靖遠境內(nèi)渡過黃河,誘使盧水胡調(diào)兵7000余騎據(jù)守在境內(nèi)的黃河古渡鹯陰口(今白銀市平川區(qū)水泉鄉(xiāng)),暗中則從蘭州附近的渡口渡過黃河,秘密迂回,急行軍至武威城下。面對突然出現(xiàn)的魏軍,胡人大恐,以為張既乃神將下凡,遂放棄武威,退守顯美縣(今永昌縣東大河下游東寨、六壩一帶)。張既占領武威之后,費曜方才趕到,而夏侯儒等猶未到達。
張既慰勞賞賜將士之后,想要乘勝進軍顯美,以徹底擊潰反叛胡人。但諸將認為士卒長途奔襲,士氣不足,而胡人以逸待勞,難與爭鋒。張既說:“若敵虜退守深山,我軍追擊則恐道途險阻、糧草難以為繼,退兵則敵寇又出兵劫掠。如此,征戰(zhàn)永無休止,所謂‘一日縱敵,患在數(shù)世’也。”于是立即率軍進攻顯美。
胡騎數(shù)千密謀想要憑借大風放火燒張既軍營,將士皆恐。張既決意先發(fā)制人,乃夜藏精卒三千人為伏,天亮即派遣參軍成公英率領千余騎挑戰(zhàn)胡人,命令只許敗,不許勝,“敕令佯退”.胡人果然爭先追趕而來,張既令伏兵出擊截其后路,前軍回過頭來迎擊,首尾進擊,大破盧水胡,斬首俘虜以萬數(shù),一舉平定了河西盧水胡叛亂。
涼州之亂
西晉武帝泰始六年(270),鮮卑族禿發(fā)氏首領樹機能領導各族人民進行反晉斗爭,歷時10年,一度使西晉王朝失去了對涼州的控制,史稱“涼州之亂”.
鮮卑族原游牧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地區(qū),后來隨著勢力日益強大,便不斷向西移動,到東漢初,已散布于河西走廊一帶。魏甘露元年至景元四年間(256-263年),曹魏鎮(zhèn)西將軍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時,招降了河西鮮卑數(shù)萬人,并將之散布在雍、涼二州之間,跟漢人雜居在一起。那時,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被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而備受地方官員欺壓。地方官員“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啖利,妄加討戮”,因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反抗一觸即發(fā)。
西晉武帝泰始四年至五年(268-269)間,河西、隴西地區(qū)連年大旱,朝廷不但不進行安撫和救濟“河西鮮卑”,反而施行高壓手段。新任秦州(今甘肅天水)刺史胡烈一上任,就對“河西鮮卑”使用武力,派兵進占麥田一帶(今甘肅、寧夏交界地區(qū))的“河西鮮卑”聚居地。
為了保護家園,“河西鮮卑”在禿發(fā)樹機能的帶領下進行武裝反抗。泰始六年(270),樹機能率鮮卑部眾與官軍在萬斛堆進行惡戰(zhàn),官軍大敗,秦州刺史胡烈斃命。晉武帝司馬炎震驚之余,再派大軍西征,但經(jīng)過一年多的交戰(zhàn),官軍不僅沒有消滅樹機能,反而引發(fā)甘肅境內(nèi)的各少數(shù)民族紛紛加入到反晉的斗爭中。271年,禿發(fā)樹機能斬殺涼州刺史牽弘,占領涼州。晉廷朝野震動,晉武帝“每慮斯難,忘寢與食”.
275年,樹機能又率眾向蘭州和涼州以西發(fā)展。277年,官軍圍剿禿發(fā)樹機能,起義走入低谷。咸寧四年(278年),樹機能部將若羅拔能重新組織力量,再次率領鮮卑和羌胡各少數(shù)民族軍大舉進攻涼州,并陣斬刺史楊欣。279年,樹機能第二次攻陷涼州。晉武帝臨朝嘆息道:“誰能為我討此虜通涼州者乎!”當即任命馬隆充當討虜護軍、涼州刺史,征討樹機能。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