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浮橋
明朝洪武五年(1372),征西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為了行軍方便,在蘭州城西七里處的黃河邊上,建造了一座浮橋。過了四年,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于城西十里處,以通往來,稱“鎮(zhèn)遠橋”.明洪武十八年(1385),蘭州指揮僉事?lián)P廉將浮橋移至城北的白塔山下。
浮橋,其實就是用浮在水面上的一排大船連成的橋,它采用大木船24只,橫排于河面,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處,搭檁木連接,上面再鋪上木板,并以欄桿相圍。在黃河兩岸矗立長5.8米、直徑0.41米、重達10噸的鑄鐵大柱四根,人們稱為“將軍柱”.將軍柱上系著兩根鐵纜繩,各長120丈,牽拉著木船,以維護浮橋的穩(wěn)定和安全。
蘭州黃河鎮(zhèn)遠浮橋,自建橋500多年間,曾數(shù)次被黃河洪峰摧毀。史料記載,清咸豐八年和十一年(1858、1861年),三年兩次,黃河暴漲,沖毀了蘭州鎮(zhèn)遠浮橋。
這座被譽為蘭州古“八景”之一“降龍鎖蛟”的鎮(zhèn)遠浮橋,每年冬拆春建,年復一年,歷經(jīng)523年,直至1909年8月19日黃河第一橋--蘭州鐵橋建成,才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蘭州黃河鎮(zhèn)遠浮橋的建成,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可謂是一項了不起的偉大創(chuàng)造。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中曾引用清代王光晟《冰中行》中的詩句“天下神橋此第一”來形容鎮(zhèn)遠浮橋。
今天,蘭州黃河上已有橋梁十幾座,造型各異,蔚為壯觀。天塹變通途,鎮(zhèn)遠浮橋只能從歷史的相冊中一窺其風姿,唯有南岸遺留的一根將軍柱仍傲視古今。
據(jù)《蘭州民俗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