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里“和尚頭”
旱砂田是蘭州黃河北岸秦王川、皋蘭、榆中北山地區(qū)農(nóng)民的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可以說是順應自然、改善作物栽培條件的一個奇跡。
旱砂田主要分布在院里水源或近岸的高地。在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嚴酷環(huán)境中,人們發(fā)現(xiàn),遭受旱災的麥田里,只有田鼠洞周圍生長的幾叢麥苗,郁郁蔥蔥,生機盎然,仔細觀察,原來田鼠從洞里扒出的細砂,覆蓋了洞口附近的土地,有效阻止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fā),扒開沙礫,底下一片潮濕,人們由此明白--壓砂可以保墑,于是旱砂田誕生了。旱砂田誕生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砂田為何產(chǎn)生在北山地區(qū)?這是因為億萬年前,蘭州地區(qū)是一片古海,后來,海水退去,留下了大量的砂石。旱砂田所用的砂石,按鋪砂的薄厚程度分為大砂和小砂兩種:大砂砂層一般厚五到六寸,地表砂石大如拳頭,中層小如核桃,接土層則是細砂。大砂適于干旱的坡地鋪壓,可有效防止雨水流失。小砂砂層較薄,一般為三到四寸,與大砂相比,使用期較短。壓砂之前,先要施足羊糞、炕土等基肥。
旱年運砂時,全憑人力用背斗背砂,效率很近,累死累活經(jīng)年累月壓不了一兩畝砂地,所以當?shù)孛裰{說,壓砂田是“苦死老子、富死兒子,窮死孫子”.因為砂田的使用年限一般為二十到三十年,正是兩代人交替的時間。新砂田被稱為“刮金板”,民謠有“砂壓堿、刮金板”,種啥成啥,長勢喜人,收益可觀,正是兒輩每年都有好收成的時期,然而時間一長,土砂漸漸混合,形成板結(jié),地力減弱。到衰年期,正好是孫子一代,這時要保持地力,就要清除舊砂,鋪壓新砂,比祖父時代還要辛苦,工程量相對一家一戶而言十分浩大。
旱砂田是先輩的創(chuàng)造,堪稱一絕。在旱砂田里種植的小麥、胡麻、扁豆、豌豆等農(nóng)作物,由于生長期長又沒有使用化肥農(nóng)藥,所以無污染,是地道的綠色食品。旱沙地里種出的西瓜,皮薄肉厚,沙甜可口,稱之為“旱砂瓜”,比一般水田里的西瓜,價格要貴一倍。尤其是旱砂田生長的番茄,成熟后掰開,里面似砂糖一樣的結(jié)晶體顆粒,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近年來,當?shù)剞r(nóng)民又在旱砂田里試種棗樹成功,砂田棗樹掛果早,品質(zhì)優(yōu),維生素含量比其他產(chǎn)區(qū)高出很多。
黃河北岸永登秦王川地區(qū)的砂田出產(chǎn)的小麥品種“和尚頭”,是砂田農(nóng)作物的典型代表,在蘭州乃至西北地區(qū)享有很高的聲譽。
“和尚頭”,以其麥穗無芒或短芒,似和尚頭而得名。是當?shù)剞r(nóng)民在長期種植實踐中通過自然淘汰培育出的地方小麥優(yōu)良品種,抗旱、耐高溫,適宜在干旱地區(qū)生長。由于主要產(chǎn)自旱砂地,光照充分,蛋白質(zhì)含量高,粉質(zhì)沙,纖維少,易消化,口感勁道,是做面條、饅頭的最佳面粉。據(jù)甘肅農(nóng)科院、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測定,由“和尚頭”小麥磨成的面粉白度74.81%,偏黃度15.9%,粗蛋白含量16.02%.與其他品種小麥相比,“和尚頭”小麥粗蛋白高出2-4個百分點,賴氨酸含量高出0.1-0.2個百分點,面筋含量高出4-5個百分點。
“和尚頭”畝產(chǎn)較低,一般幾十厘米,遇降水量好的年份,畝產(chǎn)也就一百公斤左右。若愚旱年,連種子都無法收回,甚至絕收。民謠“雀兒踮踮腳,鴿子剛夠著,拔了一個月,拉了半皮車”,形象地描述了旱作莊家歉收時的景象。近年來,隨著引大入秦工程的通水,許多旱砂田變?yōu)樗兀?ldquo;和尚頭”不適宜在水地里生長,易倒伏,不易灌漿,加之其產(chǎn)量低,再加上引入了外地高產(chǎn)小麥品種,“和尚頭”種植面積大大減少,因而成為小麥種的珍品。
物以稀為貴,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品味的提高和對綠色食品的追求,“和尚頭”身價倍增,“和尚頭”面粉和制成品的價格往往高出普通面粉二至三倍,有的地方還打出“和尚頭”長面、干面和掛面的牌子。相信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和尚頭”還會有出頭之日。